寓言故事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古代故事故事。它的歷史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成語使富有教訓意義的古代故事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古代歷史有什么樣的歷史成語寓言故事呢?下面是短篇文章網小編為你整理的古代歷史寓言故事成語,希望對你有用。成語
古代歷史寓言故事成語篇1:守株待兔
春秋時代有位宋國的古代故事農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田里工作,歷史一直到太陽下山才收拾農具準備回家。成語
有一天,古代故事農夫正在田里辛苦的歷史工作,突然卻遠遠跑來一只兔子。成語這只兔子跑得又急又快,古代故事一個不小心,歷史兔子撞上稻田旁邊的成語大樹,這一撞,撞斷了兔子的頸部,兔子當場倒地死亡。一旁的農夫看到之后,急忙跑上前將死了的兔子一手抓起,然后很開心的收拾農具準備回家把這只兔子煮來吃。
農夫心想,天底下既然有這么好的事,自己又何必每天辛苦的耕田?
從此以后,他整天守在大樹旁,希望能再等到不小心撞死的兔子。可是許多天過去了,他都沒等到撞死在大樹下的兔子,反而因為他不處理農田的事,因此田里長滿了雜草,一天比一天更荒蕪。
古代歷史寓言故事成語篇2:拔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里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么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里卻很高興。回到家里還夸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里去看,發現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古代歷史寓言故事成語篇3:量體裁衣
明朝嘉靖年間,北京城中有位裁縫名氣很響,他裁制的衣服,長短肥瘦,無不合體。一次,御史大夫請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縫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問:“請教老爺,您當官當了多少年了?”
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體裁衣就夠了,還要問這些干什么?”裁縫回答說:“年青相公初任高職,意高氣盛,走路時挺胸凸肚,裁衣要后短前長;做官有了一定年資,意氣微平,衣服應前后一般長短;當官年久而將遷退,則內心悒郁不振,走路時低頭彎腰,做的衣服就應前短后長。
所以,我如果不問明做官的年資,怎么能裁出稱心合體的衣服來呢?”
御史大夫認為這個裁縫高明之處,就在于他不僅是按照成衣法量尺寸,定式樣,而且善于把握對象的特點,從中悟出"短長之理"來。
古代歷史寓言故事成語篇4:吠形吠聲
有個村子里養了一條狗,這只狗非常機敏,看到異常的人影或者嗅到不妥的味道,會及時吠叫,提醒主人,
有一天夜里,它察覺到村口來了奇怪的人影,就大聲吠叫起來,叫了很久,村里別的狗雖然沒有見到異常,也跟著胡亂吠叫起來,大吵大嚷,聲勢浩大。
古代歷史寓言故事成語篇5:失斧疑鄰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觀察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像偷斧子的。
后來,丟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時,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走路的樣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臉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談話語,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說明:這則寓言說明,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以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