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明鏡里,不知何處得秋霜。明鏡出自唐代詩人李白作品《秋浦歌·秋浦長似秋》。秋霜全詩選自《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首,意思此詩以現實中不可能出現的及賞三千丈白發領起,抒發了因驚現白發而引起的不知心里上的極大震撼。極度夸張卻真實地宣泄了內心的明鏡煩愁。
作品原文
秋浦歌
李白
白發三千丈,明鏡緣愁似個長。秋霜全詩
不知明鏡里,意思何處得秋霜。及賞
詞句注釋
【1】秋浦:唐時屬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貴池西。
【2】白發:白頭發。亦指老年。
【3】緣:因為。
【4】個:如此,這般。
【5】明鏡:明亮的鏡子。
【6】何處:哪里,什么地方。
【7】秋霜:形容頭發白如秋霜。
作品譯文
白發長達三千丈,是因為愁才長得這樣長。不知在明鏡之中,是何處的秋霜落在了我的頭上?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客居秋浦(在今安徽貴池縣西南的水鄉地區)時所寫。他這時已經臨近晚年,有感于自己的日益衰老而寫下此詩。
作品賞析
這首詩寫對鏡悲白發的情景,運用夸張、比喻的手怯,寫得十分生動傳神。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傈長。”白發長達三千丈,因為憂愁才變得這樣長。夸張白發之長是為了形容憂愁之深。起句突兀,落筆驚人,卻又切合人的心理,恰如其分。請問有誰面對明鏡梳理自己白發時不會感到長無邊際,因為撫弄那縷縷“白絲”之時,心潮涌動,多少陳年往事會涌向心頭,童年的無優快樂,少年的燥動探求,青年的灑脫無羈,中年的年富力強,而今的垂垂老矣,多少事值得追憶,多少事值得惋借,一邊梳理長發,一邊也是在梳理一生的坎坷,一生的轉折,人生短暫,好比是自朝至暮,最終還是剪不斷理還亂,這一切豈一個“愁”字了得,豪放如李白者,到此時也只能長嘆“緣愁似個長”,其實胸中惆悵何止“三千丈”,簡直是無邊無涯,永難訴清。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不知道明鏡里面,那里來了這一抹秋霜。這一句明知故問的比喻更令人感傷,明知鏡中“秋霜”即是自己的白發,卻又不敢承認不愿承認。這此中感覺正如辛棄疾詞中“卻道天涼好個秋”一樣,不明說愁卻更見愁深如海。
此詩雖是描寫暮年悲白發,但用筆流暢,如行云流水,仍見灑脫。詩中一夸張,一比喻,生動形象,給人以極深的印象。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者孤獨地坐在明鏡前,木然看著自己滿頭白發的情景宛如就在眼前。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