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無反顧】
司馬相如是關于故事位才子,會擊劍撫琴,漢語但最擅長的成語是寫詩作賦。因此漢武帝很賞識他,大全讓他在自己身邊作官。關于故事這時正趕上唐蒙在修治西南蜀道。漢語由于他征集民工過多,成語又殺了他們的大全首領,引起了巴蜀人民的關于故事驚恐和不安,發生了*。漢語漢武帝知道了這件事情,成語便讓司馬相如去責備唐蒙,大全并且讓他寫一篇文告,關于故事向巴蜀人民作一番解釋。漢語
司馬相如在文告中說:“調集民夫、成語士兵修筑道路是應該的,但是驚擾了長老、子弟并不是陛下的意思。有人不曉得國家的法令制度,驚恐逃亡或自相殘殺是不對的。士兵作戰的時候,應該迎著刀刃和箭鎬而上,絕不容許回頭看,寧可戰死也不能轉過腳跟逃跑。你仍應該從長計議,急國家之難,盡人臣之道……”
司馬相如將這件事完成得很好,修路的工程的順利地進行了。漢武帝非常高興,又拜司馬相如為中郎將。
【芒刺在背】
漢武帝晚年,大臣霍光很受信任,被封為大將軍,漢武帝死后,他又輔佐年幼的漢昭帝。朝廷里的大事都由霍光決定。
漢昭帝死后,由昌邑王繼位。他不干正事,霍光因此極為不滿,就把他廢掉了,迎立了漢宣帝。
由于霍光地位高、權力大,漢宣帝也很怕他。一次,漢宣帝要去祭祀。霍光陪同,與宣帝同乘一輛車,宣帝非常緊張,感到如同有細小的芒刺扎在背上一樣不舒服(原文是“若有芒刺在背”)。“芒”是指谷類種子殼上的細刺,“芒刺”就是細小的刺。現在成語“芒
刺在背”一般用來形容因為恐懼,或有某種心事而坐立不安的心情。與“芒刺在背”相近似的還有成語“如坐針氈”。意思是好像坐在插了針的毯子上,用來比喻心神不安。
【負荊請罪】
戰國時候,趙國的藺相如因為幾次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務。被提拔為上卿(相當于丞相);地位在有名的老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因此很不服氣,揚言說,如果見到藺相如,定要侮辱他一番。
藺相如知道后,就避免與廉頗見面,如果在路上遇見廉頗,也悄悄地掉轉車子躲開。
藺相如手下的人埋怨他不該這樣膽小。藺相如說:“秦王那樣厲害,我尚不怕,難道會怕廉將軍嗎?秦國之所以不敢來侵犯我們,是因為我們文臣、武將團結一心,如果我和廉將軍不和,只能對秦國有利。我們要考慮國家利益,不能計較個人恩怨啊。”
這番話傳到廉頗耳里,他感到非常慚愧,于是脫掉上衣,光著身子,背著荊條,去向藺相如賠禮道歉。
從此,他們結為至交好友。這故事流傳很廣,“負荊請罪”也便成了成語。“負”是背著;“荊”
是荊條;“請罪”就是賠禮認錯。“負荊請罪”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請求對方給以懲罰。現在常用它表示主動向人認錯道歉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