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谞是哲學唐德宗時期的人,由于受到宰相元載的故事排擠,在朝廷沒待上幾年,哲學便被下放到地方做官,故事擔任過幾州的哲學刺史,后來又回到朝廷,故事擔任右金吾將軍,哲學在官場經歷了幾番起起伏伏的故事裴谞也悟到了一些為人為官之道。
當時因為修建陵墓,朝廷下令禁止屠宰,故事任何人不得違背。哲學汾陽王郭子儀是故事朝廷的大功臣,德高望重,哲學權傾一時,故事炙手可熱,哲學被皇帝尊為“尚父”。鑒于以往皇帝被權臣架空的教訓,新帝對郭子儀心存芥蒂,始終放心不下。可他家的家奴搞特殊,私自殺羊做菜,破了朝廷的禁令。這事讓裴谞知道了,沒有給郭子儀面子,趕緊向皇帝打了小報告,彈劾郭子儀。
德宗皇帝當然不會因為這點小事和“尚父”較真,去處理郭府的家奴,但對裴谞的做法卻很賞識,認為他“不畏強御”,是個忠臣。
有人就指責裴谞說:“尚父對國家有特殊貢獻,你為什么就不能庇護他一下,非要因為這么點小事而彈劾他呢?”裴谞笑了笑說:“您不懂得這里頭的奧妙。尚父現在的地位太高,勢力太大,皇上剛剛即位,一定會擔心尚父有很多黨羽,形成了個人派系,對皇權形成威脅,這對尚父來說,是挺危險的事情。現在我拿細小的過失來彈劾尚父,就表示他在朝中沒有什么黨羽,不會對皇權形成威脅,讓皇帝一萬個放心。我這樣做,彈劾郭公,一方面是為皇上盡了忠,另一方面也保護了大臣,這不是挺好嗎?”其實,裴谞還達到了自己的一個目的,他可沒說出來:在新皇帝面前表了自己的忠心,取得了新皇帝的信任。
裴谞這一彈劾,既保護了郭子儀,表了自己的忠心,又讓皇帝對郭子儀放了心,一舉三得,取得了三贏的效果,可謂智慧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