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相師】
有一天,字經七歲的孔相項橐和小伙伴們在路上玩筑土為城的游戲,正巧孔子率眾弟子經過。師故事他們只顧埋頭游戲,字經沒有躲避孔子乘坐的孔相車。孔子弟子下車責備,師故事項橐回答說:從古至今,字經只有車避城,孔相哪有城躲車?師故事孔子看小小的項橐說得頭頭是道,心里歡喜,字經便令弟子繞道而行。孔相
孔子心想,師故事這小孩聰明,字經我倒要考考他,孔相便問:什么山上沒有石頭?師故事什么水里沒有魚兒?什么門沒有門閂?什么車沒有輪子?什么牛不生犢兒?什么馬不產駒兒?什么刀沒有環?什么火沒有煙?什么男人沒有妻子?什么女人沒有丈夫?什么天短?什么天長?什么樹沒有枝兒?什么城里沒有官兒?什么人有名沒有字兒?
項橐想了想,回答說:土山上沒有石頭,井水里沒有魚兒,空門沒有門閂,輿車沒有輪子,泥牛不生犢兒,木馬不產駒兒,砍刀沒有環,螢火沒有煙,神仙沒有妻子,仙女沒有丈夫,冬天白天短,夏天白天長,枯樹沒有枝兒,空城沒有官兒,小孩子有名沒有字兒。
孔子聽完,暗暗吃驚項橐的聰明。項橐接著反問孔子:鵝鴨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雁鶴為什么善于鳴叫?松柏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回答:鵝鴨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它們的腳是方的;雁鶴善于鳴叫,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松柏冬夏常青,是因為樹心堅實。
項橐笑著說:不對。龜鱉能浮在水面上,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腳方嗎?青蛙善于鳴叫,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嗎?竹子冬夏常青,難道是因為竹心堅實嗎?
孔子知道項橐非常聰明,知識淵博,驚嘆:后生可畏也,后生可畏也。又對弟子們說:項橐雖幼,可以為師。這就是孔子師項橐的由來。
孔子師項橐的傳說
《三字經》: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
一天,孔子乘著一輛馬車周游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么不躲開呀?”
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咱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并不怎么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么名字?”
孩子答道:“我叫項橐。”
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你的嘴很厲害,我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沒有石頭?什么水里沒有魚兒?什么門沒有門閂?什么車沒有輪子?什么牛不生犢兒?什么馬不產駒兒?什么刀沒有環?什么火沒有煙?什么男人沒有妻子?什么女人沒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長?什么樹沒有樹枝?什么城里沒有官員?什么人沒有別名?”
問完,孔子盯著項橐露出微笑。
項橐想了想說:“您聽著——土山上沒有石頭,井水中沒有魚兒,無門扇的門沒有門閂,用人抬的轎子沒有輪子,泥牛不生犢兒,木馬不產駒兒,砍刀上沒有環,螢火蟲的火沒有煙,神仙沒有妻子,仙女沒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長,枯死的樹木沒有樹枝,空城里沒有官員,小孩子沒有別名。”
孔子大驚,這孩子竟智慧過人。
項橐這時不容孔子多想,反問他說:“現在輪到我考您了——鵝和鴨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鴻雁和仙鶴為什么善于鳴叫?松柏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答道:“鵝和鴨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腳是方的;鴻雁和仙鶴善于鳴叫,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松柏冬夏常青,是因為它們的樹心堅實。”
“不對。”項橐大聲說,“龜鱉能浮在水面上,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腳方嗎?青蛙善于鳴叫,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嗎?胡竹冬夏常青,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莖心堅實嗎?”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后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以后《史》、《志》有關章節都有記載。據《史記》記載,甘羅十二歲拜丞相時,還拿項橐作比喻,說服文信侯呂不韋讓自己出使趙國。南宋大儒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勸諸后生說:“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蓋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