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口雌黃的關于意思是古時寫字用黃紙,寫錯了就用雌黃涂了重寫。信口比喻不顧事實,雌黃隨口亂說。語故那么這個成語是關于怎么來的呢?下面是小編和你們分享的信口雌黃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吧。信口
信口雌黃的成語故事
魏晉時期的上層社會盛行清談之風,西晉大臣王衍就是語故個很有名的清談家。他從小就口齒伶俐,關于曾在文學名家山濤府上做客。信口大家都對他清秀的雌黃外表和文雅的舉止加以稱贊,但山濤卻感嘆道:“日后耽誤天下的語故,就是關于這種人啊。”
王衍成年后,信口擔任元城縣令時很少辦公事,雌黃經常約人在一起沒完沒了地閑聊。他喜歡老莊學說,每天談的多半是老子、莊子的玄理,還常常用老子、莊子的學說解釋儒家經義。清談時手里拿著鹿尾拂塵,滿嘴都是空虛的怪話。他講話時輕聲慢語,時常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或提出質疑,他也滿不在乎,甚至不假思索,隨口更改。于是當時人說他是“口中雌黃”。
王衍做事也是這樣。他先是看太子很有前途,就把女兒嫁給太子為妃。后來太子被別人陷害,他怕牽連到自己,又立刻上書請求與太子脫離關系。太子的冤案真相大白后,他被判終身禁錮。在這之后的“八王之亂”中,王衍被兩位很有權勢的王爺看中,任他為尚書令。他只顧著擴大自己的勢力,而不管天下百姓。
當西晉滅亡時,他還隨口說:“我一向不干預朝政,罪不在我。”不過,王衍還是難逃一死,最終被敵軍活埋在瓦礫堆里。
《顏氏家訓》中也有“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之論。
——《晉陽秋》
妙語點撥
其實,“雌黃”原本是一種礦物,其化學成分為三硫化二砷,其晶體多呈檸檬黃色,可用來制成顏料或做褪色劑,而古代寫字用的紙多為黃色,古人在抄書或校書時一旦遇有錯字誤書處,便可用雌黃將錯誤處涂掉,然后改寫。后來,人們進一步將用雌黃涂改、修正錯誤字句的動作亦稱為“雌黃”,并將其義引申為評論和修改別人的詩文。而將“信口”與“雌黃”聯系在一起的正是故事中的這位王衍先生。令人好笑的是,他是做為一個形容不顧事實,隨口亂說的典范,這種“典范”還是不做為好吧。
信口雌黃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胡說八道、信口開河
【反義】言之鑿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