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過其實原指言語浮夸,字成超過實際才能。語故語故后也指話說得過分,事言實成事超過了實際情況。字成那么該成語出自什么故事呢?語故語故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于言過其實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哦。事言實成事
言過其實成語故事
三國時,字成孫權使詐殺害了關羽;劉備悲憤不已,語故語故出兵伐吳,事言實成事想替關羽報仇,字成不幸失敗,語故語故退到了白帝城,事言實成事最后劉備又憂憤而病倒。字成當劉備臨終的語故語故時候,將復國的事言實成事重任和輔佐幼主的事托付了給諸葛亮,并且告訴他說:“馬謖是虛浮不實的人,他所說的話,往往夸大,言過其實,今后丞相任用他時,要格外的謹慎。”后來,司馬懿出兵攻打街亭,馬謖向諸葛亮請求自愿去鎮(zhèn)守街亭,結果因為自作主張,戰(zhàn)術錯誤,弄得街亭失守。諸葛亮以馬謖不聽軍令,將他處死。這時候,諸葛亮突然想起了劉備臨終的遺言,很后悔沒有謹守囑咐,而大哭了一場。
“言過其實”這句成語,便是指說話的人,往往超過他自己實在的本領,只會說大話,不會做大事,結果所做的事和所說的話并不相符合,徒惹人笑話而已。這是一句罵人的話。有時,“言行不符”和“言過其實”是被混用的,但是這兩句的意思并不是完全相同。
“言行不符”指的是,話和事完全兩樣,例如,滿口的仁義理論,做的卻是奸惡的勾當,言論和行為完全違背;但是“言過其實”是在譏諷專說大話的人,這兩點是不一樣的。
尾大不掉成語故事
這句成語見于《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春秋時,楚國國君楚靈王于公元前531年在城地、蔡地、不羹筑城,并打算派棄疾做蔡公。為此,楚王向申無宇征求意見:“你看讓棄疾去蔡地怎么樣?”申無宇說:“選擇兒子沒有像父親那樣合適的,選擇臣子沒有像國君那樣合適的。鄭莊公在櫟地筑城西安置了子元,使昭公不能立為國君。齊桓公在谷地筑城而安置了管仲,到現在齊國還得到利益。臣聽說,五種大人物不在邊境,五種小人物不在朝廷;親近的人不在外邊,寄居的人不在里邊。現在棄疾在外邊,鄭丹在里邊,君王恐怕要稍加戒備才好。”楚王說:“國都有高大的城墻,怎么樣?”申無宇回答說:“在鄭國的京地、櫟地殺了曼伯,在宋國的蕭地、毫地殺了子游,在齊國的渠丘殺了無知,在衛(wèi)國的蒲地、戚地趕走了獻公。如果從這樣看來,就有害于國都。樹枝大了一定折斷,尾巴大了就不能搖動,這是君王所知道的。”“尾大不掉”即尾巴太大就不好搖動。人們常用這句成語比喻部下勢力強大,不聽從調動和指揮。
圍魏救趙成語故事
戰(zhàn)國時,魏國大將龐涓率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急忙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領兵救趙。田忌準備與魏軍主力交鋒,孫臏卻說:現在魏國的主力部隊在攻打邯鄲,魏國都城大梁內一定空虛。如果我們直接攻打大梁的話,魏國一定會撤兵回大梁的,這樣既可解救趙國,又可給魏國很大打擊。田忌采納了孫臏的建議,龐涓果然中計,撤軍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齊軍的伏擊。這個成語指襲擊敵人的后方,以迫使進攻之敵撤回的戰(zhàn)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