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中國歷史哲理故事我們往往能知道比現代哲理更多的中國哲理東西,因為在古代的歷史理那個文化背景下的哲理和現代的是不他同,相對于那個時代,小故選中哲理反而顯的事故事更加深刻和引人深思,下面這些是全精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中國歷史哲理小故事故事大全精選
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國古故事戰爭給老百姓帶來了深重的代哲災難,于是中國哲理很多國家聚在一起商議停戰。為了讓大家遵守停戰協定,歷史理國與國之間通常都會交換太子互相作為人質。小故選中
魏國和趙國達成了停戰協議,事故事魏國派遣大臣龐蔥陪魏太子到趙國去做人質。全精臨走之前,國古故事龐蔥對魏王說:“大王,代哲如果現在有一個人對大王說,中國哲理街上出現了一只老虎,大王會相信嗎?”
魏王搖了搖頭,說:“街上怎么會有老虎呢?我當然不會相信。”
龐蔥又說:“但是,如果現在有第二個人也對大王說,街上出現了一只老虎,大王會相信嗎?”
魏王想了想,說:“也許我會懷疑這是不是真的。”
龐蔥接著說:“如果這時又有第三個人對大王說街上出現了老虎,那么大王會相信嗎?”
魏王肯定地說:“三個人都這樣說,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說:“街上根本就不會有老虎,這是誰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三個人都說街上有老虎,那么很多人就會相信。現在,我去了趙國,我想,在大王面前說我壞話的人肯定不止三個。希望大王能夠保持清醒,不要輕信別人的讒言。”
魏王點頭同意了。龐蔥走后沒有多久,果然有很多人在魏王面前說龐蔥的壞話。一開始,魏王不相信這些讒言。然而,時間久了,魏王就相信了那些人的話。后來龐蔥陪太子回到魏國,但魏王不再信任龐蔥,所以再也沒有召見他。
其實龐蔥根本沒有做對不起魏國的事情,但魏王最終還是聽信了讒言。我們做事、看問題要有主見,千萬不要盲從。
中國歷史哲理小故事故事大全精選: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冀州(在今河北境內)的南邊,黃河的北岸,有兩座很高的大山——太行山和王屋山。大山的北面住著一個叫愚公的老頭,已經九十多歲了。由于大山擋在愚公家門前,所以每次出門和回家都要繞很遠的路,非常不方便。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移走這兩座大山。家人都表示贊同,但他妻子提出了疑問:“憑你的力量怎么可能移得走那么大的山呢?況且山上的泥土和石頭又運到哪里去呢?”家人說:“可以把這些東西運到渤海邊。”
第二天,愚公就帶領他的子孫們開始挖泥土、鑿石頭,其他人就用簸箕把泥土運到渤海邊上。有的鄰居看到這個情形,也趕來幫忙。有一個叫智叟的老頭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嘲笑愚公說:“愚公啊。你真是太不自量力了。你年紀一大把了,還能再活幾年呢?你還想移走大山,我看你想砍倒山上的一棵樹都很困難,更不要說把山夷為平地了。”
聽了智叟的話,愚公感嘆地說:“你的思想真頑固。沒錯,我的力量很有限。但我還有那么多兒子和孫子,他們將來也會有兒子、孫子。子孫的繁衍是不會停止的,因此我們的力量會越來越強大。可是山卻不會增高,我就不信不能把山鏟平。”智叟搖了搖頭,他雖然不理解愚公的行為,但也無法反駁。后來,天帝聽說了愚公移山的事情,被他的精神和誠心所感動,于是派了兩個神仙將兩座大山背走了。愚公一家的出行一下子變得非常方便了。
愚公移山的做法看似很愚蠢,但他的觀念卻很值得我們學習。只要我們有他那種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那么無論多么困難的事情都能做到。
中國歷史哲理小故事故事大全精選:南轅北轍的故事季梁是戰國時期魏國的一名官員,一天,季梁聽說魏王要攻打趙國,他想勸阻國君,便給魏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魏國人想到楚國去。在路上有人問他:“你到哪里去啊?”他說:“我到楚國去。”路人說:“楚國在南邊,你為什么朝北邊走呢?”魏人說:“沒關系,我的馬跑得很快。”路人覺得他很愚蠢,便連忙阻止他說:“你的方向不對,馬跑得越快,你離楚國就越遠。”魏人還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說:“我帶了足夠多的盤纏,走多遠都行。”路人又說:“你走錯了方向,等于是浪費盤纏。”魏人急著趕往楚國,于是不耐煩地說:“我的車夫技術精湛,肯定能把我送到楚國的。”這樣一來,路人再也沒有話說了,只好看著魏人離楚國越來越遠。
故事講完了,魏王不太明白季梁究竟想說什么。季梁解釋道:“我知道大王想建功立業,但是途徑卻不對。像這樣以強欺弱的行為,不但得不到其他諸侯國的擁戴,而且會讓大王失信于天下,最糟糕的是會在百姓心中失去威信。我想大王也不愿意看到這樣的結果。如果您真的攻打趙國,那么只會離建立偉業的目標越來越遠。”
魏王仔細思考了季梁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所以不再攻打趙國。從此,魏王勵精圖治,勤政愛民,得到了百姓的擁護。
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首先找準方向,明確目標,再開始行動。
中國歷史哲理小故事故事大全精選:不寒而栗西漢時期,有一個名叫義縱的人。由于他的姐姐醫治好了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的病,因此義縱也得到了漢武帝的任用。他先是在幾個地方擔任縣令,后來又多次升遷。在任職期間,義縱公正無私,不懼怕權貴,嚴格執行各種法令,使當地的秩序有了極大的改觀,那些違法亂紀的人都非常怕他。后來,義縱又升遷為南陽太守,他聽說有一個名叫寧成的都尉橫征暴斂,殘暴無比,于是就派人查實了寧成的種種罪行,根據法律給他治了罪。
不久,由于定襄地區秩序非常混亂,犯罪分子十分猖獗(chānɡjué),漢武帝便把義縱派到定襄擔任太守。義縱一到定襄,就采取了十分嚴厲的措施。他從在監獄服刑的罪犯中挑出二百多名重罪輕判并且有私自解脫桎梏(zhìɡù)行為的犯人,從重判決,斬首示眾;同時,將二百多名私自到監獄探望這些重犯并幫助他們逃跑的人一并斬首。
這件事在定襄地區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大家都在議論義縱一天殺死四百多人這件事。此時雖然天氣不寒冷,可是有些人卻心驚膽戰,渾身發抖。那些過去有過犯罪行為的人,從此之后便老實多了。
后來,人們根據這一故事概括出不寒而栗這個成語,形容非常恐懼的心情。栗,戰栗,顫抖。
中國歷史哲理小故事故事大全精選:鞭長莫及春秋時,楚莊王派申舟訪問齊國。從楚國到齊國,要經過宋國,按理應事先通知宋國。可是楚莊王自恃大國之君,不把宋國放在眼里,說:不用通知宋國,只管過去就是。申舟經過宋國的時候,宋國就把他扣留了。當時執掌宋國國務的華元對國君宋文公說:楚國使者經過我國,事先連通知都沒有,簡直把我國看做已經亡了,成為它的屬地了,這是不能容忍的。我們必須維護主權獨立和尊嚴,不能受這樣的侮辱。他們如果借此發兵,我們大不了也是亡國,我們寧愿戰敗而亡,決不可屈辱而亡。于是,宋文公把申舟殺了。
楚莊王知道這個消息后馬上派兵攻打宋國,宋國急忙向晉國請求援助。晉景公怕不出兵會遭到天下人的恥笑,便準備出兵幫忙。晉大夫伯宗認為出兵援救宋國對晉國非常不利,就勸阻晉景公說:古人說過,即使馬鞭子再長,也打不著馬的肚皮。如今,老天爺要讓楚國逞強,怎么能和它相爭呢?遇事要心中有數啊。河水可以容納污濁的東西,山林之中可以隱藏毒蟲,美玉也難免含有瑕疵(xiácī)啊。所以,我們要容忍一時的屈辱,不要因為不救宋國就感到羞恥,這是普天下的人都知道的道理。晉景公聽了這番話,于是只派了一位大夫叫解揚的,到宋國去安慰一番。
后來,人們引用鞭長莫及來比喻現有力量所不能辦到的事,或者是雖有力量也難以辦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