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名詞} > 女生耽美 > 《石鐘山記》蘇軾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

《石鐘山記》蘇軾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

作    者:萬族之劫

狀    態:連載中,加入書架,直達底部

最后更新:2025-05-10 08:28:30

最新章節:后記

作品簡介《石鐘山記》是石鐘山記蘇軾釋翻北宋文學家蘇軾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游石鐘山后所寫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記。文章通過記敘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文言文原文注探究,強調要正確判斷一件事物,石鐘山記蘇軾釋翻必須要深入實際,文言文原文注認真調查。石鐘山記蘇軾釋翻

作品原文


石鐘山1記


《水經》云:“彭蠡2之口有石鐘山焉。文言文原文注”酈元3以為下臨深潭,石鐘山記蘇軾釋翻微風鼓4浪,文言文原文注水石相搏5,石鐘山記蘇軾釋翻聲如洪鐘6。文言文原文注是石鐘山記蘇軾釋翻說7也,人常疑之。文言文原文注今以鐘磬8置水中,石鐘山記蘇軾釋翻雖大風浪不能鳴也,文言文原文注而況石乎!石鐘山記蘇軾釋翻至唐李渤9始訪其遺蹤10,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11,北音清越12,桴止響騰13,余韻徐歇14。自以為得之15矣。然是說也,余尤16疑之。石之鏗然17有聲者,所在皆是18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19七年六月丁丑20,余自齊安21舟行適臨汝22,而長子邁將赴23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24,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25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26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27欲搏人28;而山上棲鶻29,聞人聲亦驚起,磔磔30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31也。余方心動32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33如鐘鼓不絕。舟人34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35,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36而為此37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38,可坐百人,空中39而多竅40,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41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42?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43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44也。古之人不余欺也45!”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46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47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48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49雖知而不能言50。此世所以不傳也51。而陋者52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53,自以為得其實54。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字詞注釋
1、石鐘山,在江西湖口鄱陽湖東岸,有南、北二山,在縣城南邊的叫上鐘山,在縣城北邊的叫下鐘山。明清時有人認為蘇軾關于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也是錯誤的,正確的說法是:“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今人經過考察,認為石鐘山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具有鐘之“聲”,又具有鐘之“形”。
2、彭蠡:鄱陽湖的又一名稱。
3、酈元:即酈道元,《水經注》的作者。
4、鼓:振動。
5、搏: 擊,拍。
6、洪鐘:大鐘。
7、是說:這個說法。
8、磬(qìng):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李渤:唐朝洛陽人,寫過一篇《辨石鐘山記》。
10、遺蹤:舊址,陳跡。這里指所在地。
11、南聲函胡: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函胡,通“含糊”。
12、北音清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越,高揚。
13、桴(fú)止響騰: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騰,傳播。
14、余韻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韻,這里指聲音。徐,慢。
15、得之:找到了這個(原因)。之,指石鐘山命名的原因。
16、尤:更加。
17、鏗(kēng)然:敲擊金石所發出的響亮的聲音。
18、所在皆是:到處都(是)這樣。是,這樣。
19、元豐:宋神宗的年號。
20、六月丁丑:農歷六月初九。
21、齊安:在今湖北黃州。
22、臨汝:即汝州(今河南臨汝)。
23、赴:這里是赴任、就職的意思。
24、湖口:今江西湖口。
25、硿(kōng)硿焉:硿硿地(發出響聲)。焉,相當于“然”。
26、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27、森然:形容繁密直立。
28、搏人:捉人,打人。
29、棲鶻(hú):宿巢的老鷹。鶻,鷹的一種。
30、磔(zhé)磔:鳥鳴聲。
31、鸛鶴:水鳥名,似鶴而頂不紅,頸和嘴都比鶴長。
32、心動:這里是心驚的意思。
33、噌吰(chēng hóng):這里形容鐘聲洪亮。
34、舟人:船夫。
35、罅(xià):裂縫。
36、涵澹澎湃:波浪激蕩。涵澹,水波動蕩。澎湃,波浪相激。
37、為此:形成這種聲音。
38、中流:水流的中心。
39、空中:中間是空的。
40、竅:窟窿。
41、窾(kuǎn)坎鏜(táng)鞳(tà):窾坎,擊物聲。鏜鞳,鐘鼓聲。
42、汝識(zhì)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嗎?識,知道。
43、周景王之無射(yì):《國語》記載,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鑄成“無射”鐘。
44、魏莊子之歌鐘:《左傳》記載,魯襄公十一年(前561)鄭人以歌鐘和其他樂器獻給晉侯,晉侯分一半賜給晉大夫魏絳。莊子,魏絳的謚號。歌鐘,古樂器。
45、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稱這山為“石鐘山”)沒有欺騙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46、臆斷:根據主觀猜測來判斷。臆,胸。
47、殆:大概。
48、終:終究。
49、漁工水師:漁人(和)船工。
50、言:指用文字表述、記載。
51、此世所以不傳也: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緣故。
52、陋者:淺陋的人。
53、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用斧頭敲打石頭的辦法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考,敲擊。
54、實:指事情的真相。

原文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文作譯文

石鐘山記

《水經》說:“鄱陽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鐘山在那里。”酈道元認為石鐘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風振動波浪,水和石頭互相拍打,發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如果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訪求石鐘山的舊址。在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擊它們,聆聽它們的聲音,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認為找到了這個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但是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敲擊后能發出聲響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這是為什么呢?

元豐七年六月初九,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的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夠看到所說的石鐘山。廟里的和尚讓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硿硿地發出聲響,我當然覺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蘇邁坐著小船到斷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傾斜地立著,有千尺之高,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想要攻擊人;山上宿巢的老鷹,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來,在云霄間發出磔磔聲響;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聲音洪亮像不斷地敲鐘擊鼓。船夫很驚恐。我慢慢地觀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縫隙,不知它們有多深,細微的水波涌進那里面,水波激蕩因而發出這種聲音。船回到兩山之間,將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正對著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把清風水波吞進去又吐出來,發出窾坎鏜鞳的聲音,同先前噌吰的聲音相互應和,好像音樂演奏。于是我笑著對蘇邁說:“你知道那些典故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鏜鞳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人沒有欺騙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只憑主觀臆斷去猜測它的有或沒有,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描述它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懸崖絕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沒有誰能知道;漁人和船夫,雖然知道石鐘山命名的真相卻不能用文字記載。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記下以上的經過,嘆惜酈道元的簡略,嘲笑李渤的淺陋。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現河南臨汝)團練副使時,順便送他的長子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任縣尉,途徑湖州,游覽了石鐘山,進行實地考察,為辨明石鐘山命名的由來,寫了這篇文章。

作品鑒賞

這篇文章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說明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必須“目見耳聞”,切忌主觀臆斷的道理。一共三段。

第一段提出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兩種說法,以及對這兩種說法的懷疑。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引《水經》上的話,交代石鐘山的處所,緊扣題目,點出石鐘山,引起下文。第二層,提出酈道元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點明人們對此說法的懷疑態度,用鐘磬置水中不能發聲的情況對酈說質疑,說明“水石相搏”之說難以取信于人。正因為對酈說“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異議,這就由酈道元的說法導出唐人李渤的說法。第三層,提出李渤的說法并質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訪其遺蹤”的行動。他親“訪”遺蹤,親“扣”其石,親“聆”其聲,理應無疑。作者表明自己對李渤的懷疑,并以處處有石,石石能扣而發聲,反駁李說,說明扣石發聲之說難以置信。對這兩種說法,看起來是相提并論的,但實際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對兩說的分別懷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說明人們對酈說的疑惑,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沒有明說,這是一種客觀記敘,作者沒有輕率地判斷酈說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強調自己對李說的否定,這里的“余”字,就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對李說的態度。對酈說“人常疑之”和對李說“余尤疑之”,這兩疑引出作者探訪石鐘山的行動,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鐘山,以及結尾的一“嘆”一“笑”,一“簡”一“陋”作鋪墊。

第二段記敘實地考察石鐘山,得以探明其名由來的經過。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元豐七年······得觀所謂石鐘者”),點明探訪石鐘山的時間、同行者和緣由。因為對石鐘山得名由來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臨汝并送長子蘇邁赴任饒州德興之便,順道考察石鐘山,正好借此釋疑。這一層緊承上文。第二層(“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寫訪問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發聲,表明他們相信李渤的說法,也說明李渤的說法影響很大。這一段回應李說,“擇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別照應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滿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動。第三層(“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寫月夜考察游石鐘山的經過。先交代探訪石鐘山的時間是“莫夜月明”時分,同游者是長子蘇邁,方式是“乘小舟”,地點是“絕壁下”。然后寫絕壁下的情景:看見的是“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聽到的是“云霄間”鶻鳥的“磔磔”的驚叫聲,以及“山谷中”鸛鶴像老人邊咳邊笑的怪叫聲。描繪出一幅陰森可怖冷清凄厲的石鐘山夜景,有遠有近,有高有低,有動有靜,有形有聲,十分逼真,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段描寫著力渲染陰森可怖的環境氣氛,烘托出親身探訪的不易,為下文批評“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伏筆。轉而寫作者在“心動欲還”的時候,忽然“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卻被吸引了。
他“徐而察之”,發現“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查明了發出“噌吰”之聲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為止,下面又起波瀾。作者在“舟回至兩山間”的時候,發現入港處有“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與風聲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轉”的意思。“舟回至兩山間”,不是船返回到兩山中間,而是船掉頭轉行至兩山之間。作者對兩處聲音的考察,極為細致深入,處處印證了首段的酈說:“微波入焉”和“與風水相吞吐”,分別照應“微風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淡澎湃而為此也”和“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分別照應“水石相激”;“噌吰如鐘鼓不絕”和“窾坎鏜鞳之聲”,分別照應“聲如洪鐘”。這就不僅證實了酈說,而且以詳補“簡”,為末段嘆酈說之“簡”作好鋪墊。最后寫作者對蘇邁的談話。“因笑謂邁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笑,這里是釋疑后輕松愉快的笑,表現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興奮。作者在談話中將兩種聲音與“周景王之無射”和“魏莊子之歌鐘”相聯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結果,點出以鐘名山命名的緣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酈道元的說法,言語之間生動地顯現了作者的確信和欣喜。在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見耳聞,證實并補充了酈道元的說法,進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說法,為末段的議論提供了事實依據。

第三段寫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感想,表明寫作意圖。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句話,語氣強烈,以反問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點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后所得出的結論、所總結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第二層分析世人不能準確知道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從兩方面說。一方面是說正確說法不能流傳的原因,有三點:一是“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是說酈道元的說法是正確的,可惜“言之不詳”,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們的承認;二是士大夫不做實地考察,“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不能言”是說不能為文,并非不能說話。酈說失之于不詳,士大夫能為文而“莫能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為文,這就是石鐘山得名由來在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轉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是說李渤之類的“陋者”,主觀臆斷,“自以為得其實”,這是得以有李渤的錯誤說法和后人以訛傳訛的原因。第三層分承上面所說的兩個方面,點明寫這篇游記的目的。“嘆酈元之簡”是肯定酈道元的觀點,而又嘆其太簡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觀點,并譏笑其淺陋。這就表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傳播自己的見解,證實、補充酈道元的觀點,糾正李渤的觀點。

這篇文章將議論和敘述相結合,通過夜游石鐘山的實地考查,對酈道元和李渤關于石鐘山得名的說法進行了分析批評,提出了事不目見耳聞不能臆斷其有無的論斷,表現了作者注重調查研究的求實精神,富有教育意義。

藝術特點

結構獨特。《石鐘山記》的結構不同于一般的記游性散文那樣,先記游,然后議論,而是先議論,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后又以議論作結。作者以“疑──察──結論”三個步驟展開全文。全文首尾呼應,邏輯嚴密,渾然一體。本文第一句就提酈道元的說法,提出別人對此說的懷疑,這種懷疑也不是沒有根據,而是用鐘磬作的實驗為依據。這就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見的兩處聲源──石穴罅和大石當中流──作鋪墊,從而發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嘆。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嘆酈元所說雖對,但太簡單了,讓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對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鐘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對此種驗證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實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發,夾敘、夾議,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環環相扣,渾然一體,是為因事說理的千古名篇。

行文曲折。行文富于曲折變化,是此文的一個突出特色。例如引述酈道元和李渤的說法,本來是枯燥的內容,作者加上兩個辨駁,即頓見精彩。文中寫對舊說之疑共有三次,不僅每次寫法不同,即便在同一次中,文筆也有曲折。對酈道元,是以人之疑引出己之疑,而己之疑又是以比喻來表達;李渤本來是在糾正酈道元的說法,作者引述時,特別加一句“自以為得之矣”,緊接著陡然一轉——“然是說也,余尤疑之”,著一“‘尤”字,說它較酈道元的說法更不可信;對寺僧使小童持斧敲擊所謂“石鐘”,僅以“余固笑而不信也”一句表示不屑一駁,矛頭直指到三百年前得雙石“扣而聆之”的李渤,駁李渤全用議論,一針見血,也不同于對酈道元的說法用比喻。而且,此節插在游山之前,也使文章平添波瀾。總之,此文所記之事、所討論的問題雖平常,但通篇幾句一折,有些地方一句一轉,極起伏變化之致,使議論內容富有可讀性。

修飾巧妙。文章以生動的比喻(明喻如“聲如洪鐘”“如猛獸奇鬼”“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如鐘鼓不絕”“如樂作焉”,暗喻如“噌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形象的擬人(“森然欲搏人”),貼切的擬聲詞(“鏗然”“焉”“磔磔”“噌”“窾坎鏜”),對所見所聞作了繪聲繪形的描寫,創造出獨特的意境。此文的景物描寫也因其巧妙的修飾而形象生動見勝。

語言靈活。文章語言靈活暢達,變化多姿,很有特色。對兩處鳥叫和兩處水聲的描寫完全不同:寫棲鶻是先點鳥名(“山上棲鶻”),再寫驚飛(“聞人聲亦驚起”),最后才寫其叫聲(“磔磔云霄間”);寫鸛鶴是先寫聲音(“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然后交代是鸛鶴在叫(“或曰此鸛鶴也”)。前者用擬聲詞“磔磔”形容其驚叫,后者用比喻“若老人咳且笑”形容其怪叫。兩處水聲的描寫也完全不同:前面的水聲是“微波”與山下的“石穴罅”相擊而發出的,后面的水聲是“風水”與中流大石的竅穴相吞吐而發出的,這是聲源不同;前面的“噌如鐘鼓不絕”是一種洪大響亮的聲音,后面的“窾坎鏜······如樂作焉”是一種比較低而悠揚的聲音,這是音調和音量的不同;前面是先聞聲,后發現山下“石穴罅”,后面是先看見“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然后再寫“有窾坎鏜之聲”,寫的順序也不同。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仁宗嘉祐年間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繼續閱讀
推薦閱讀: 有關山羊經典 嫁與長干人, 青山朝別暮還 早服還丹無世 小故事大智慧 湘潭幾日到, 登高壯觀天地 先拂商弦后角 簡單的英語童 波瀾誓不起,
《《石鐘山記》蘇軾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正文
第1 章 編一篇有趣童話故事3個
第2 章 好乘浮云驄,佳期蘭渚東。全詩
第3 章 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全詩
第4 章 憶妾深閨里,煙塵不曾識。全詩
第5 章 偵探懸疑故事:被冤枉的嫌疑犯
第6 章 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全詩
第7 章 醉臥不知白日暮,有時空望孤云
第8 章 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自來
第9 章 關于動物短篇童話故事
第10 章 南山截竹為觱篥,此樂本自龜茲
第11 章 八月胡蝶來,雙飛西園草。全詩
第12 章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
第13 章 媽媽講的經典童話故事
第14 章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
第15 章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第16 章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
第17 章 中國最經典童話故事 三歲小孩
第18 章 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
第19 章 憶妾深閨里,煙塵不曾識。全詩
第20 章 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
第21 章 世界經典童話故事精選
第22 章 枯桑老柏寒颼飗,九雛鳴鳳亂啾
第23 章 董夫子,通神明,深松竊聽來妖
第24 章 世人解聽不解賞,長飆風中自來
第25 章 古代關于道德的故事大全
第26 章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
第27 章 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
第28 章 月照城頭烏半飛,霜凄萬木風入
第29 章 安徒生童話小鬼和小商人的故事
第30 章 枯桑老柏寒颼飗,九雛鳴鳳亂啾
第31 章 五月南風興,思君下巴陵。全詩
第32 章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全詩
第33 章 童話的小故事300字精選
第34 章 古戍蒼蒼烽火寒,大荒沉沉飛雪
第35 章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全詩
第36 章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全詩
第37 章 童話故事:快樂的小雪花的故事
第38 章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
第39 章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
第40 章 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
第41 章 經典格林童話:森林中的三個小
第42 章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全詩
第43 章 憶妾深閨里,煙塵不曾識。全詩
第44 章 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
第45 章 經典格林童話:圣母的孩子
第46 章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
第47 章 湘潭幾日到,妾夢越風波。全詩
第48 章 八月胡蝶來,雙飛西園草。全詩
第49 章 與太陽有關的簡短童話故事
第50 章 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云陰且
第51 章 憶妾深閨里,煙塵不曾識。全詩
第52 章 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
第53 章 有關狐貍經典的童話故事精選
第54 章 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
第55 章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全詩
第56 章 言遲更速皆應手,將往復旋如有
第57 章 經典童話故事300字
第58 章 好乘浮云驄,佳期蘭渚東。全詩
第59 章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
第60 章 腹中貯書一萬卷,不肯低頭在草
第61 章 小動物之間的童話故事
第62 章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葉驚摵
第63 章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全詩
第64 章 五月南風興,思君下巴陵。全詩
第65 章 編一個童話故事大全編一個童話
第66 章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全詩意思
第67 章 自憐十五余,顏色桃花紅。全詩
第68 章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全詩
第69 章 有趣的童話小故事:會吃夢的太
第70 章 憶妾深閨里,煙塵不曾識。全詩
第71 章 古戍蒼蒼烽火寒,大荒沉沉飛雪
第72 章 湘潭幾日到,妾夢越風波。全詩
第73 章 臥薪嘗膽的主人公是誰
第74 章 枯桑老柏寒颼飗,九雛鳴鳳亂啾
第75 章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第76 章 鴛鴦綠蒲上,翡翠錦屏中。全詩
第77 章 中國熊丫頭的玫瑰紅裙子的故事
第78 章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全詩
第79 章 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
第80 章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第81 章 格林童話故事《魔草》
第82 章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
第83 章 憶妾深閨里,煙塵不曾識。全詩
第84 章 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
第85 章 最受歡迎的世界經典童話故事
第86 章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
第87 章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
第88 章 忽然更作漁陽摻,黃云蕭條白日
第89 章 安徒生童話:新世紀的繆斯
第90 章 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
第91 章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
第92 章 長安城連東掖垣,鳳凰池對青瑣
第93 章 懶鬼哈利和胖婆特琳娜的格林童
第94 章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
第95 章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
第96 章 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
第97 章 童話故事:森林里的小動物
第98 章 貞婦貴殉夫,舍生亦如此。全詩
第99 章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
第100 章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全詩
第101 章 有300字的童話故事
第102 章 長安城連東掖垣,鳳凰池對青瑣
第103 章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
第104 章 長河浪頭連天黑,津口停舟渡不
第105 章 童話的小故事500字精選
第106 章 八月胡蝶來,雙飛西園草。全詩
第107 章 月照城頭烏半飛,霜凄萬木風入
第108 章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全詩意思
第109 章 英語童話小故事大全精選
第110 章 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全詩
第111 章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全詩
第112 章 長河浪頭連天黑,津口停舟渡不
第113 章 我要看童話故事書里的故事
第114 章 黃云隴底白云飛,未得報恩不得
第115 章 言遲更速皆應手,將往復旋如有
第116 章 湘潭幾日到,妾夢越風波。全詩
第117 章 編寫童話故事150字6個
第118 章 自憐十五余,顏色桃花紅。全詩
第119 章 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
第120 章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精品拍拍拍拍拍| 亚洲第一页综合图片自拍| 拍拍拍又黄又爽无挡视频免费|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 91视频最新地址|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26u|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 亚洲春色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爽爽ⅴa在线观看| 欧美a视频在线观看| 动漫成年美女黄漫网站国产| 久久高清内射无套| 初女破苞国语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太深了灬舒服灬太爽了|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户外勾搭野战| 最刺激黄a大片免费观看下截| 男女猛烈无遮掩免费视频| 久久91亚洲人成电影网站| 亚洲成人激情小说| 亚洲综合色丁香婷婷六月图片| 另类老妇性BBWBBW| 国产免费看插插插视频|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免费网站| 国内精品久久久人妻中文字幕|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免费播放| 性猛交╳xxx乱大交| 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日韩a在线播放| 日韩一卡2卡3卡4卡|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暴力肉体进入hdxxxxx| 日韩美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午夜性春猛交|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水蜜桃 | 中文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伊人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 国产精品1024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