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傳統(tǒng)關(guān)于古代的道德道德傳統(tǒng)道德故事有很多流傳至今,哪些給你留下了經(jīng)典的經(jīng)典經(jīng)典印象呢?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傳統(tǒng)道德經(jīng)典故事,歡迎閱讀。故事古代
春秋時,小故有一個叫梓慶的傳統(tǒng)木匠,他技藝高超,道德道德制作出的經(jīng)典經(jīng)典木器精巧而耐用。這天,故事古代他雕琢了一把木頭鋸子。小故這把鋸子造型美觀,傳統(tǒng)上面的道德道德花紋纖巧,從沒有一把鋸子這么美。經(jīng)典經(jīng)典每一個見過這把鋸子的故事古代人無不嘆為觀止。大家都不相信是小故梓慶做的,都認為只有鬼神才能做出這種極品。
魯國國君聽說后,也跑來欣賞。他很驚奇,也不相信這是人工做出來的,于是問梓慶:“你是不是會法術(shù)?這把鋸子是不是用法術(shù)做成的?”
梓慶笑了笑,說:“我不過是一個普通人,怎么會懂法術(shù)呢?”
魯國國君不相信他的話,接著又問:“那好,你告訴我他的制作過程。”
梓慶回答說:“做這把鋸子之前,我先養(yǎng)神靜氣。齋戒三天,以獲得內(nèi)心平靜。在這三天,我使自己摒棄掉對榮華富貴的渴求;然后再齋戒五天,使自己去掉雜念,忘掉技巧;接著再齋戒七天,這時我已經(jīng)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已經(jīng)能做到‘不以物喜’。
我的眼中已沒有朝廷和家庭,外界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影響到我的技藝了。齋戒過后,我會去森林中尋找制作鋸子的原料。我仔細觀察各種樹木,以選擇與鋸子外形最匹配的。而這時鋸子的樣子已經(jīng)成竹在胸了。
只要選好木料,鋸子也差不多完成了,只需要加工就可以了。做任何木器,我都要經(jīng)過這樣一個過程。我想這大概就是制作出來的木器好像神工鬼斧制作一樣的原因吧,以一顆純真的心,加上木料的自然天性,制作出精巧的木器也就不奇怪了。”國君聽完,恍然大悟,這才明白何為“鬼斧神工”。
傳統(tǒng)道德經(jīng)典故事2:陳子昂大器晚成唐代初期的陳子昂是我國著名的大詩人。他家里比較富裕,年輕時的陳子昂并不把錢財當回事,常和一些好朋友到處游山玩水,從來沒有想過要好好兒讀書。
18歲時,陳子昂在學識上還是一無所知。后來,他的父母對他嚴加教育,他才開始覺得自己學識淺薄,感到非常慚愧。
于是,他開始奮發(fā)圖強,再也不和原來的那些朋友玩了。他以成年男子的身份,和幾歲的孩童一樣到鄉(xiāng)里的學校求學。經(jīng)過幾年沒日沒夜的苦讀,他終于學有所成,成了一名大學問家,在詩歌和散文創(chuàng)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傳統(tǒng)道德經(jīng)典故事3:樂羊子半途而廢戰(zhàn)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叫樂羊子的人,他的妻子知書達理、溫柔賢惠。有一年,樂羊子決定外出求學,妻子一人留在家中紡線織布。
但是,有一天他突然返回家,跟妻子說他太想家,不想求學了。妻子聽后,什么都沒說,而是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的布剪成了兩半。
然后才語重心長地說:“織布機上的這些布看起來很美麗,但他們都是由一根根絲線慢慢累積起來的,現(xiàn)在我一刀就把他們剪斷了,等于前功盡棄。
你在外求學,和我紡線織布一個道理,你這樣半途而廢,怎能學有所成?”樂羊子覺得妻子說的很有道理,就又去繼續(xù)求學了。
傳統(tǒng)道德經(jīng)典故事4:張儉選布
遼國的圣宗皇帝御駕云州(今山西大同),他要在云州轄界的莽野山林中狩獵。所經(jīng)之處,地方官員紛紛拿出所能搜尋到的最貴重的禮品奉獻給皇上。可云州太貧脊了,實在無物可獻。
不過,誰也沒有料到兩袖空空的云州節(jié)度使在圣駕蒞臨之后,不僅泰然自若,而且露出得意的神色。屬下猜測,他一定手握寶器了。
“皇上,臣下無能,”節(jié)度使拜見圣宗說,“臣下境內(nèi)無物可獻。”
“難道連人都沒有嗎?”圣宗不高興了。
節(jié)度使忙叩首道:“臣下正要稟告,新科進士、幕官張儉堪稱大遼瑰寶,愿獻于皇上。”
以人為寶,一句氣話竟成了真,這是圣宗始料不及的。但這畢竟是個很新奇的事情,圣宗立即召見張儉。
張儉晉見,圣宗看他行止樸質(zhì)無華,先喜愛了幾分。接著,圣宗要他講講當前治國的緊要問題,張儉不假思索,口若懸河,說出三十余條。
就像久無收獲的覓寶者無意中遇到了夢寐以求的寶藏,圣宗看著眼前這個粗衣布履的年輕人,欣喜若狂了,甚至對狩獵都失去了興趣。他當即收下了云州節(jié)度使的這件“寶物”。
張儉能力超人,一路升遷,直至做到左丞相,但他依然像做云州幕僚時一樣溫 良謙和,依然像寒窗苦讀時一樣勤儉素樸。穿衣只穿粗布衣,吃飯只吃一種菜,俸祿只要有節(jié)余,就去周濟親朋故友。
這可苦了朝上的百官。遼國國力日漸雄厚,奢侈之風也在朝野興起,官員比著穿錦緞華服,可進宮后望著班前左丞相的粗布舊袍,總令他們忑忐不寧。
這種場面是很滑稽的,可了解張儉的人都知道,他是在以身施教,諷喻下屬官員,讓他們擯棄奢華。
這年冬天出奇的冷,張儉上朝奉事,圣宗見他又穿上那件破舊的棉袍上殿,便密令侍者暗中用火夾在張儉的棉袍上烙穿了一個洞作為記號,看他是不是總穿這一件,也好借此為他換上一件新袍。
第二天上朝,圣宗一眼看到張儉棉袍上的烙洞。他還是沒換啊,圣宗不禁慨嘆一聲。
一連數(shù)日,張儉都穿著破棉袍上朝,圣宗忍耐不住了:
“張儉,你為什么年年總穿這件舊棉袍?”
“因為還能穿呀,”張儉說,“這件棉袍已穿了三十年,每年天暖后將它翻洗干凈,入冬取出穿上,抵御風寒與新袍無二,因而無需再換新袍了。”
“可朝中大臣都著華服,你身為丞相,卻舊袍披身,他們心中一定很不舒服。”
張儉向圣宗躬身施禮,禮罷,莊重地對圣宗道:“皇上授臣重任,是讓臣輔佐皇上安邦定國。現(xiàn)在朝野上下奢華之風甚濃,再這樣下去,就會傷及大遼國體。我身為丞相,只能有制止奢風之責,怎么還能隨波逐流也學奢華呢?”
圣宗感動了,他更感覺到張儉這件“瑰寶”的貴重。國之幸也。他在內(nèi)心呼喊著。
“丞相以國為重,甘于清貧,令天下人敬仰。”圣宗很想將贊美之辭都賜給張儉,但他還是決定實現(xiàn)他早已謀劃好的計策。“可你的舊袍上有了一個洞,再穿上它有損朝廷的禮儀,還是做件新的吧。你現(xiàn)在就到內(nèi)府庫房,里面所有的物品任你選取。”
皇上的旨意是不能違背的,何況是一片好意呢,張儉只好隨侍者到內(nèi)府。
很快,張儉捧著三端(古時的布帛長度單位)布回到殿上謝恩。
圣宗不解地:“張儉,內(nèi)府庫上沒有錦緞了嗎?”
“錦緞的色彩把臣的眼睛都映花了。”
“那你為什么只選了這點點布?”
“臣已習慣布袍,做一件足已。”
圣宗聽罷,長嘆一氣,感慨地:“天下為官者若都如張儉丞相以勤儉為本,國家何愁不強盛,百姓何愁不富足啊。”
中華民族自古就將勤儉作為衡量人的第一品行。奢華是敗國敗家的溫 床 ,唯有勤儉是治國治家的瑰寶。張儉身在高位,將勤儉身體力行,實為難能可貴。
傳統(tǒng)道德經(jīng)典故事5:蘇武牧羊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20xx年),為求得漢與匈奴兩國的長久和平,漢武帝回應(yīng)匈奴單于求和的愿望,派中郎將蘇武為正使,副中郎將張勝為副使,及隨從常惠、士兵百余名出使匈奴。
臨行,漢武帝親手將代表漢朝使者身份的旌節(jié)授予了蘇武。“旌節(jié)”是一根七八尺長的竹竿,頂部略彎,上面掛著一串毛絨球。蘇武接過旌節(jié),深感責任的重大。
到匈奴后,蘇武的工作進行得還算順利。就在即將完成出使的任務(wù)時,發(fā)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漢與匈奴交 戰(zhàn)時,有一個叫衛(wèi)律的漢使投降了匈奴。衛(wèi)律的部下虞常早就對衛(wèi)律投降匈奴之舉不滿,認為蘇武的到來是殺衛(wèi)律歸漢的好機會,恰好副使張勝與他是老友,便將殺衛(wèi)律的計劃告訴了張勝。張勝贊賞虞常的行動,拿出許多錢物支持他。不料,計劃泄露,單于逮捕了虞常,交 給衛(wèi)律審問。
張勝見事情敗露,才將真情告訴蘇武。
蘇武哀嘆著說:“我是必定要受牽連了。可我是漢朝的使者,如果讓我上匈奴的大堂去受審,等于侮辱了漢朝,還有什么臉面回去見家鄉(xiāng)父老,不如死去。”說罷,拔出刀就要自殺,張勝、常惠趕緊將刀奪下。
虞常經(jīng)受不住衛(wèi)律的酷刑,供出了張勝。張勝是漢朝副使,自然連累到正使蘇武。
單于命衛(wèi)律去叫蘇武受審。蘇武見自己要被漢朝的叛臣押去受審,不愿受辱,拔出佩劍向自己身上砍去。衛(wèi)律忙抱住蘇武,奪下刀。可蘇武已受重傷,昏死過去。
蘇武醒來后,單于欽佩他的骨氣,想叫他像衛(wèi)律一樣投向匈奴,便派人伺候他,勸他投降。
一日,衛(wèi)律提審虞常、張勝,叫蘇武陪審。衛(wèi)律當庭先殺虞常,又逼迫張勝跪地投降。隨后,衛(wèi)律將劍指向蘇武,厲聲道:
“你若不投降,就殺掉你。”
蘇武迎著劍鋒冷笑道:“你有膽量殺漢使,就殺吧。”
衛(wèi)律一驚,在蘇武凜然的目光下只好收起寶劍。“先生,”他堆起笑容對蘇武道,“降了吧,像我一樣,封王封地,雖身在大漠,仍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你若死在匈奴,葬身荒原,關(guān)山萬里,漢天子又如何知道你的一片忠心呢?”
蘇武輕蔑地:“你身為漢使,卻投降匈奴,我羞與你這樣無德無義的小人說話。”
蘇武寧死不失氣節(jié)的精神震動了單于的心,他決心要降服這個不屈的漢朝臣子。
蘇武被投進了地窖,沒有食物,沒有棉裘,只有北國荒原漫天的風沙和飛雪。他睡在冰冷陰潮的地下,渴了吃被風吹進來的雪,餓極了就嚼吞氈毛。
蘇武沒有死,更沒有屈服。單于震怒了,將蘇武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一帶)去牧羊,他對蘇武說:“等公羊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漢朝去。”
北海荒無人煙,奇冷無比。單于不給糧食,蘇武就掘野鼠洞里的草籽充饑。無人與他作伴,他就與羊兒對語。他所不能忘懷的是武帝授予他的旌節(jié),日夜握著它,艱難地捱度著漫長的歲月。
公羊生不出小羊,單于等的是蘇武的投降,但是直到他死也沒有等來這個消息。
漢武帝曾多次征伐匈奴,要救回蘇武,但都沒有結(jié)果,直至漢昭帝始元六年,匈奴分裂,幾經(jīng)交 涉,蘇武才握著旌節(jié)回到闊別十九年的漢朝都城長安。
旌節(jié)早已禿了,但漢朝使者的精神依在。
漢昭帝下令為蘇武備下祭品。蘇武執(zhí)旌節(jié)到先帝廟祭拜漢武帝靈位,將旌節(jié)鄭重地交 到漢武帝靈前。
蘇武牧羊,守節(jié)十九載,傳承了中華民族堅貞不屈、永守節(jié)操的美德,成為我國最為流傳的民間故事之一。
傳統(tǒng)道德經(jīng)典故事:6司馬光砸缸天藍了,風暖了,梨花開了,柳樹吐出了嫩芽,孩子們的笑聲也更歡快了。院子里充滿了生機。
司馬光和小伙伴們捉起了迷藏。院子里有假山,有大樹,有藤蘿架,有修剪整齊的灌木,哪兒都是藏身的好去處。
司馬光看中了那口缸,圓圓的口,鼓鼓的肚,像尊彌勒佛橫臥在假山下。缸口比他高,藏進去,誰也找不到。他扒住缸口,踮踮腳往里看。真令他失望,里面盛著滿滿的水。他不知這是大人們?yōu)榉阑饻蕚涞摹K缓枚愕搅鴺浜竺妗?/p>
“瞎子摸到樹,我也能跑,”司馬光心里想,“誰也別想捉住我。”
扮蒙眼瞎的是個小胖墩兒,摸起人來憨態(tài)逗人。小伙伴們被逗得禁不住都顯出身子喊起來,本應(yīng)安靜的院子一片喧鬧。
“瞎子,瞎子,我在這兒。”
“瞎子”瘋狂了,小伙伴們的喊聲更大了。一個瘦瘦的小伙伴干脆站到假山頂上喊:
“我在假山上,你敢摸上來嗎?”
真是樂極生悲。這個瘦瘦的小伙伴興奮過度,腳下一滑,從山石上摔下來,正落到那個大肚子的水缸里。“撲通”一聲,人便沒有了蹤影。
小伙伴們都被這突如其來的事故嚇呆了,俄而,院中響起一片哭聲,唯有司馬光跑到缸前想著救出落水的小伙伴。
把水放出來,他想到這是唯一的辦法。怎么放?推倒缸?他推了,可推不動。
院中的哭聲更大了。司馬光聽不到哭聲,卻隱隱約約聽到缸里微弱的呼喊聲。他知道,必須立即把水放出來,否則缸里的小伙伴會難受死的。他還沒想到真正意義的死,但小伙伴的難受已讓他著急。
情急中,他想到了砸缸,缸砸開了,水不就流出來了嗎?
他飛快地在院中尋找石頭。在墻下找到一塊,可以讓他勉強抱起來。他不再猶豫,抱著石頭跑到缸前。一定是救人心切迸發(fā)出超人的力量,他竟將石頭舉過頭頂,向缸砸去。
“通”地一聲,缸被砸出一個洞,水突突地涌流出來。
小伙伴得救了。
傳統(tǒng)道德經(jīng)典故事7:黃香扇枕溫席
湖北江 夏的夏夜依舊像白日一樣悶熱,沒有風,池塘陣陣的蛙鳴,加上揮之不去的蚊子,令人心躁不寧。
可黃香的父親卻睡得很香,不是因為勞累,而是入睡前黃香便來到床 榻邊,用扇子扇父親的床 席和枕頭,扇不斷飛來的蚊子,直到席和枕頭涼了,蚊子沒了,才收起扇子,放下蚊帳,請父親入睡。肌膚的舒暢伴著兒子孝心帶來的精神的歡愉,做父親的怎能睡得不香呢?
孝敬父親的黃香其實才九歲,九歲的黃香已經(jīng)歷了人生的大悲大難。母親在他幼小時便羸弱多病,黃香漸大,母親漸衰,不知從何時起瘦小的黃香擔起了照料母親的責任。這種責任黃香擔負得太早,可對父母的愛也涌流得最濃烈。
母親過世后,黃香又照料起父親。
寒暑相易,冬天到了,砭骨的寒風將大地吹成個巨大的冷窖。貧寒的黃香家缺少曖屋的柴草,屋中奇冷無比。夜晚,奔波一天的父親在棉被中因寒冷蜷起身子難以入睡。
這令黃香很難過,躺在床 上苦苦地思忖:怎樣才能叫父親舒適地入睡呢?
夜半,耳邊傳來父親輕輕的鼾聲。黃香借著透窗而入的月光側(cè)目向父親的床 榻望去,父親已經(jīng)很香的睡去。忽然,他覺得身上曖曖的,心中不禁豁然開朗,在凄冷的月光中綻開了笑臉。
第二天晚飯后,黃香早早地為父親鋪好床 ,脫下衣服鉆進被窩中。
“你怎么睡我的床 ?”父親奇怪地問。
黃香撒嬌地:“想和父親睡嘛。”
父親疼愛地撫摸黃香的頭。他想:兒子一定是想母親了。
更鼓一響,父親要熄燈入睡了。沒等父親吹燈,黃香跳下床 榻,將父親拽到床 邊。
“被褥已被兒子溫 熱了,”黃香說,“請父親入睡吧。”說罷,黃香回身吹滅燈,跑到自己的床 榻掀被睡下。
父親恍然大悟,躺在被中,身子熱了,心熱了,兩行熱淚滾到枕上。
傳統(tǒng)道德經(jīng)典故事8:梁楚澆瓜春秋無義戰(zhàn),攻城掠地,拓展疆土,成了君主們畢生追求的偉業(yè)。可百姓誰不渴望沒有刀光劍影的日子呢?既使是士兵也盼著國界上偃旗息鼓,劍戈入庫。
梁國和楚國的士兵就是懷著這樣的心情,在兩國交 界處對峙著。
許久沒有戰(zhàn)事,兩國的士兵也就減少了敵意。先是梁國的士兵想著在家鄉(xiāng)種田的好時光,手癢癢了,于是在邊界梁國一側(cè)種起了瓜。楚國的士兵望著梁國士兵在田間忙碌的樣子,很好奇,于是在邊界楚國一側(cè)也種上了瓜。
或許梁國是小國,更知自勵的道理,做起農(nóng)活兒來非常勤奮,瓜種上后,每天都挑水澆地,松土施肥,眼看著瓜苗茁壯地長起來。
楚國的士兵呢?或許楚國是大國,士兵們也養(yǎng)成了傲慢的性情,對農(nóng)活兒不屑一顧,瓜種上了,卻從來沒有侍弄過。
初夏,一場痛快的大雨過后,梁國的瓜田像一片翠綠的湖水,風吹葉擺,瓜湖也隨之泛起了漣漪。
彼鄰的楚國瓜田卻像被飛蝗啃過似的,稀稀疏疏地趴在地上,沒有一點兒生機。可楚國的士兵依然不去補救。
勤勞的人最愉快的時光是收獲的季節(jié)。梁國的瓜田長出了又大又甜的瓜。士兵們每天都到瓜田摘瓜,性急的就在地里打開瓜開懷痛吃。
楚國瓜田里的瓜又瘦又小,可傲慢的楚國士兵并沒有從傲慢中清醒過來,每天望著梁國士兵在瓜田里盡情享受的樣子,認為是向他們挑畔,心中的妒火漸漸使他們失去了理智。
夜深了,清脆的蟲鳴聲像催眠的歌,將歡樂一天的梁國士兵唱入了夢鄉(xiāng)。可讓妒火煎熬著的楚國士兵睡不著,他們借著蟲鳴聲的掩護悄悄地跑過邊界線,躥入梁國的瓜田,隨意地踐踏起來。
第二天,快樂的梁國士兵來到瓜田,立即被田中的慘狀驚住了。大片的瓜秧成了殘枝敗葉,破碎的瓜像宴后的殘羹鋪滿了一地。
勤勞的人一定也很謙和。梁國的士兵雖然氣憤,但沒有隨意猜疑毀瓜人。天黑后,他們在瓜田附近隱蔽起來,等著毀瓜人現(xiàn)身。
還是在蟲鳴清脆的深夜,還是那群楚國士兵跑過國界在瓜田中隨意地踐踏,還是他們發(fā)泄完心中的妒火又悄悄地溜回了楚國一側(cè)。
毀瓜人真相大白。
梁國的士兵憤怒了,他們跑回軍營向?qū)④妶蟾娉勘鴼Ч鲜虑椋埱髮④娏⒓聪铝顖髲?fù)他們。
將軍聽罷,哂笑著搖搖頭說:“為什么要相互報復(fù)呢?那樣會使仇恨越積越緊,最終會釀成大禍。為什么不能以德報怨呢?那樣會使仇恨釋解,最終會結(jié)出碩果。”
將軍的話使怒火中燒的士兵平靜下來。“那我們怎么辦呢?”
“每天晚上悄悄地到楚國的瓜田,替他們澆水。”
又是一個蟲鳴清脆的深夜,又是一群士兵越過了邊界,不過是從梁國越到楚國,并且每人的肩上還擔著兩桶滿滿的水。
這樣的深夜一天天重復(fù)著。
楚國瓜田里的瓜也一天天地好起來。
傲慢的楚國士兵開始懷疑瓜田的變化了。這次該是他們隱蔽在瓜田旁,該是他們在蟲鳴清脆的深夜看到梁國的士兵越過國界,該是他們目睹梁國的士兵為他們擔水澆瓜。
他們感動了,因內(nèi)疚而悔恨不已,連夜向?qū)④姺A報了毀瓜澆瓜之事,請求處罰。
士兵的報告震驚了楚國的將軍,他知道如果梁國以怨報怨,兩國定要燃起戰(zhàn)火,現(xiàn)在卻事得其反。他深感責任的重大,又將此事呈報給楚王。
楚王接到呈報,感慨萬端。他對楚國的大臣們說:“梁國的將士有如此的美德,梁王一定是個誠信之人。楚梁兩國應(yīng)該永遠修好才是啊。”
從此,梁國和楚國的士兵共同在邊界的瓜田上勞作,兩國的瓜田很快連城了一個翠綠的湖,風吹瓜葉,瓜湖泛起的漣漪分不出在哪國的土地上波動。兩國的百姓終于盼來了不見刀光劍影的日子。
傳統(tǒng)道德經(jīng)典故事9:孔融讓梨夜風一涼,母親需關(guān)窗睡覺時,孔融知道秋天要到了,后園梨樹上的梨要熟了。
春天白白的梨花一謝,枝頭上的梨苞便開始悄悄長大,秋風一起,那梨苞就變成了黃橙橙的梨。
誰也沒注意梨苞的長大,可四歲的孔融看到了。他天天上后園,天天看梨樹,天天感悟著樹上梨苞的變化,直到有一天聞到梨的清香。
他開始知道什么是饞。仰頭望著黃橙橙的梨,盼著掉到他的口中。可他很乖,父親說,不到熟透不摘梨,他便等著,那怕唇角流出了口水。
梨終于都熟透了,掛在枝頭,就像一盞盞年夜里的小黃燈籠,閃著誘人的光。全家都去摘梨,這天便成為孔家一年中最快活的日子。
一方小木桌擺在梨樹下,一盆清香誘人的梨擺在小木桌的中央。
“吃吧。”父親慈愛地對孩子們說。
可孩子們圍在桌旁誰也不敢伸手,企盼的眼睛都瞅著母親,盼著母親挑選自己做第一個吃梨人。
懂規(guī)矩的孩子們令母親很欣慰,她將希望通過目光在每個孩子的臉上都停留了一會兒,但最后還是將希望給了孔融。她撫摸著孔融的頭說:“我知道你從春天就盼著梨長大,那么就由你第一個挑梨吃吧。”
孔融笑了,笑得很甜,可當手伸到梨盆時猶豫了。他仔細地看過每只梨后,拿起一只最小的離開了小木桌。隨后,孩子們一聲歡叫,撲向了梨盆。
父親被孔融的舉動搞糊涂了,這孩子可是天天想吃梨啊。“孔融,你為什么挑了只最小的?”
孔融閃閃眼睛:“哥哥們年齡大,我年紀小,當然要吃小的了。”
“可是弟弟比你還要小啊。”
孔融瞥了父親一眼,認為父親很無知。“我是哥哥,當然要把大的留給弟弟了。”
父親母親都笑了,笑得比哪一年的摘梨日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