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成語在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有典傳承上占有重要地位。先秦時期,故的故事百家爭鳴,著作紛呈,留下了數量眾多流傳千古的成語。下面是成語短篇文章網小編為您整理的有典故的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有典
東漢和帝即位后,竇太后專權。成語她的有典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故的故事掌握著國家的成語軍政大權。
看到這種現象,有典許多大臣心里很著急,故的故事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成語大臣丁鴻就是有典其中的一個。
丁鴻很有學問,故的故事對經書極有研究。成語對竇太后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
幾年后,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征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于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
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
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有典故的成語故事篇二:公而忘私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大夫,名叫祁黃羊,品德高尚,是晉平公的得力謀臣。晉平公要決定什么大事,都要同他商議。
有一天,晉平公把祁黃羊招進宮,問他說:“南陽縣還缺個縣令誰可以去擔當這個職務?”
祁黃羊想了想說:“解虎去比較合適。”
解虎與祁黃羊之間有矛盾,這晉平公也知道的。他聽到祁黃羊舉薦解虎,有點出乎意料,不解地問:“解虎不是與你有仇嗎?你怎么推薦他去當縣令?”
祁黃羊說:“您問的是誰可以去當南陽縣令,又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
晉平公贊許地點了點頭,說:“好吧。”于是就派解虎去當南陽縣令。解虎到了南陽,把南陽治理得很好,老百姓都很擁戴他。
過了一段時間,晉平公又問祁黃羊說:“現在還缺少一個軍尉,你看誰能夠勝任?”
祁黃羊回答說:“祁午可以擔任這個職務。”
晉平公聽了,又吃了一驚。原來祁午是祁黃羊的兒子。當時,推薦自己的親屬當官是很忌諱的事情,因為很容易招來閑話。
晉平公還以為自己聽錯了,就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推薦他去當軍尉,就不怕別人說你徇私情?”
祁黃羊說:“你問的是誰可以當軍尉,又不是問誰是我的兒子。我是誰勝任這個職務就推薦誰,不管他和我有沒有關系,怕什么閑話呢?”
晉平公很贊賞他的坦蕩,就說:“那好,就派祁午去吧。”就又任用了祁午,祁午果真非常稱職。
后來,孔子聽了這件事,就感慨地說:“祁黃羊的話說得太好了。舉薦人才不回避跟自己有仇的人,也不回避自己的親生兒子,真是公而忘私啊。”
故事里的祁黃羊推薦人才完全以一個人的才與德為標準,而不管對方是與自己敵對的人,還是有血緣之親的兒子,就像孔子所說的:公而忘私。而他推薦的人也都很稱職,更是證明了他眼光之犀利。希望小朋友們都能做到公平公正。
有典故的成語故事篇三:舉足輕重公元20xx年,光武帝劉秀雖已建立了東漢政權,但全國尚未統一。當時,蜀地的公孫述也想稱王稱帝,爭奪天下。這個時候,有一個實力派人物叫竇(dîu)融。
竇融世代在河西擔任要職。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時,他擔任波水將軍,統率重兵。后來更始帝劉玄滅了王莽,他又歸順更始帝,當了巨鹿太守。
更始帝兵敗后,他無主可依,就聯合酒泉、敦煌等五個郡在河西形成割據勢力,自任五郡大將軍。
河西民風比較淳樸,竇融施行的政策又比較寬和,所以境內官民相安,糧食充足,附近的流亡百姓紛紛歸順竇融。一時間,河西五郡兵強馬壯,天下聞名。
后來,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他就是漢光武帝。竇融總覺得自己割據一方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很想歸順光武帝,做個青史留名的漢室忠臣。于是他派長史劉鈞向光武帝上書并獻上馬匹。
劉秀得知竇融有歸順的想法,高興得不得了,當下就封他為涼州牧,賞賜黃金二百斤,并讓劉鈞帶一道詔書給竇融。
在詔書中,劉秀指出河西五郡軍民安定,表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這些都應當歸功于竇融的治理之功。他還表示,自己知道竇融功勞很大,所以對他非常思慕。
劉秀特意指出,在他與竇融之間,還有蜀地的公孫述和天水的隗囂,他們占據土地,一個想爭奪天下,一個則想從戰爭中漁利。在蜀漢相攻的形勢下,竇融歸順何人,對全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要舉足移動一步,就會影響兩邊的輕重。
從此,竇融十分忠心地跟隨著劉秀,很快被升為大司馬。劉秀得到竇融的支持,實力大增,終于消滅了公孫述和其他政敵﹐統一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