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幼兒 烏合之眾
西漢末年,成語王莽(邯鄲市大名縣人)被打敗后,故事劉玄稱帝。幼兒扶風(fēng)茂陵(今陜西省)人耿龠隨其父耿況投奔了劉玄。版本沒過多久,線閱邯鄲人王郎自稱漢成帝之子劉子與,成語在西漢宗室劉休和大富豪李育等的故事支持下,自立為帝,幼兒建都邯鄲。版本這時,線閱耿龠手下的成語孫倉、衛(wèi)包便勸耿龠投歸劉子與(王郎)。故事耿龠聞聽大怒,幼兒按劍說道:"劉子與這個反賊,版本我和他勢不兩立。線閱等我到長安請皇上調(diào)動漁陽、上谷的兵馬,從太原、代郡出擊,來回幾十天,便能以輕騎兵襲擊那些'烏合之眾',勢如摧枯拉朽,定能獲勝。誰不識大局,去投奔那些反賊,定遭滅族殺身之禍。"
成語故事 幼兒 東坡畫扇
蘇東坡很有同情心。他在杭州作官時,有一次一位綾絹商人告一個制扇匠人欠他兩萬綾絹錢不還。匠人說:“前不久他父親死了,花了一筆錢。今年杭州連日陰雨,天氣寒冷,沒有人買扇子,我一時拿不出錢來還帳。”蘇軾想了半天,讓那匠人回家把扇子抱來,挑出二十把折扇,拿起公堂上的毛筆,在扇面上題字、作畫,然后命匠人快拿到外面去賣。匠人剛出衙門,扇子就被搶購一空,每把一千錢,正好夠還帳的。
四十五歲時蘇東坡在監(jiān)獄被關(guān)了一百天,幸好皇帝特赦才被放出。后來他在一片雜記中說:“我從小就不喜歡殺生,可是也沒有完全斷絕過。近年來開始不殺豬羊了,可是生性喜歡吃蟹蛤,免不了有時要殺。去年得罪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開始以為不能脫身了,不想后來獲得幸免,于是從此不再殺一物。有時買來蟹蛤,都放進江中。雖然知道蛤在江里活不了,可也許有個萬一吧。即使活不了,也比在鍋里受煎熬要好得多。我并沒有什么別的想法,只是因為自己也經(jīng)歷過了患難,和在廚房中的雞鴨沒有區(qū)別,不想再因為口腹之故,使生命受到這無窮無盡的恐懼。只是恨自己不能忘記美味,有時買死的蟹蛤來吃。”
東坡畫扇的意思是:“東坡畫扇”比喻關(guān)心百姓疾苦。
成語故事 幼兒 瓜田李下
唐朝唐文宗時,大書法家柳公權(quán)忠良耿直,能言善諫,官職是工部侍郎。當(dāng)時有個叫郭寧的官員把兩個女兒送進宮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寧到郵寧(現(xiàn)在的陜西郵縣)做官,人們對這件事議論紛紛。
皇帝就以這件事來問柳公權(quán):“郭寧是太皇太后的繼父,官封大將軍,當(dāng)官以來沒有什么過失,現(xiàn)在只讓他當(dāng)郵寧這個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什么不妥呢?”柳公權(quán)說:“議論的人都以為郭寧是因為進獻兩個女兒入宮,才得到這個官職的。”唐文宗說:“郭寧的兩個女兒是進宮陪太后的,并不是獻給朕的。”柳公權(quán)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們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從古樂府《君子行》中的詩句“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引申來的。這里柳公權(quán)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懷疑。
出處:《北史·袁翻傳》:“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典故: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
成語故事 幼兒 狐假虎威
在茂密的森林里,老虎是最兇猛的野獸,號稱森林之王。它每天都要捕食其它動物,動物們都非常怕它。
一天,它碰到了一只狐貍,狐貍剛要溜走,已被它一把捉住。
狡猾的狐貍看見自己無法逃脫,就耍了一個花招。它一本正經(jīng)地大聲對老虎說:“你怎么敢吃我?我是天帝任命來管理所有的野獸的,你要吃了我,就是違抗天帝的命令。”
老虎一聽愣住了。
狐貍馬上接著說:“你要是不信,就跟在我后面走一趟,看看是不是所有的野獸見了我都趕快逃命。”
老虎聽狐貍說話的口氣很大,態(tài)度也很強硬,有幾分相信了,決定跟著狐貍?cè)タ纯础?/p>
森林里大大小小的野獸們,看見狐貍大搖大擺,耀武揚威地走過來,后面跟著一只張牙舞爪的大老虎,都嚇得要命,四處奔逃。
老虎看著動物們都逃跑了,不知道野獸們怕得是自己,以為真是被狐貍的威風(fēng)嚇跑的,徹底相信了狐貍的話。它怕狐貍怪罪自己,做出什么對自己不利的舉動,于是也慌忙逃走了。
知識鏈接:“狐假虎威”就是由這個故事而來,現(xiàn)在,人們用它來比喻倚仗別人的勢力欺壓別人。
成語故事 幼兒 愚公移山
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方圓七百里,高達幾萬尺,原來位于冀州的南面,河陽的北面。
山北有位老人,叫做愚公,年紀(jì)快九十了。他家的住處正對著這兩座大山。他苦于大山阻隔,出入的道路十分迂曲艱難,就召集全家人商議說:“我想和你們一起,用盡一切力量去搬掉這險阻,開出一條大路,直通冀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面,你們說行嗎?”
全家人紛紛表示贊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一個疑問,說:“就憑你這點力氣,就是像魁父這樣的小山包,恐怕都搬不掉,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怎么樣呢?再說,挖出來的那些石頭和泥土又往哪里扔呢?”
家人七嘴八舌地說:“把它們?nèi)拥讲澈5倪吷?,隱土的北面去。”
于是,愚公就率領(lǐng)著三個能挑擔(dān)子的子孫,鑿石頭,挖土塊,再用簸箕和筐子把石土運到渤海的后面去。就這樣從冬到夏,他們才能往返一次。
愚公家搬山的事,驚動了鄰居。鄰居家的一位寡婦,有個遺腹子,才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跑去幫忙。
黃河邊上住著一個老頭,人稱智叟。他以嘲笑的語氣勸阻愚公說:“你怎么傻到這種地步呀。就憑你這把年紀(jì),這點兒力氣,要拔掉山上的一根樹都不容易辦到,又怎么能搬掉這么多的山石土塊呢?”
愚公長嘆了一口氣,說:“我看你太頑固了,簡直不明事理,連那寡婦的小孩都不如。雖然我會死的,可是我還有兒子呢。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生兒子,兒子又生孫子,這樣子子孫孫都不會斷絕的呀。而這兩座山再也不會增高了,還怕挖不平嗎?”
智叟聽了,無言以對。
山神聽到了愚公的這些話,擔(dān)心他挖山不止,就去稟告了天帝。天帝為愚公移山的誠意所感動,就派了夸娥氏的兩個兒子去背走了那兩座大山,一座山放在朔東,一座山放到雍南。從此以后,從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面,再也沒有大山擋路了。
愚公移山比喻依靠大家、堅持不懈一定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