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洛陽語言的精華,具有深刻的有關語典表現力和強大的生命力,是洛陽各民族語言特點的集中體現,言簡意賅,有關語典在言語交際中使用頻繁。洛陽下面是有關語典短篇文章網小編為您整理的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洛陽
遠在東漢劉秀時期,光武帝劉秀曾在都城建立了當時的洛陽最高學府——太學,這座太學即位于洛陽開陽門南5里遠的有關語典地方。當時,洛陽在太學里發生了許多有趣的有關語典故事,“挑肥揀瘦”就是洛陽其中之一。
當時太學里,有關語典有位教學博士,洛陽姓甄名字,很有學問。有一年臘月三十,光武帝劉秀下詔賞賜太學里的教學博士們每人一只羊,讓太學高高興興地歡度春節,可當羊趕到太學大院后,卻出現了問題。原來這每只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如何分配才合理呢?教學博士們七嘴八舌,吵嚷了半天,也沒有商量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好辦法。
這時,甄宇站起來說道:“我們都是教學博士,為人師表,不能斤斤計較,挑肥揀瘦。”說罷,他便從羊群中挑出那只最小最瘦的來,徑直牽了去。這下,大家不再爭論,你謙我讓,很快就分完了這群羊,各自高高興興的回家去了。
這段讓羊的佳話傳了出去,洛陽城里的人無不贊揚甄宇,還給他起了個帶有敬意的別號“瘦羊博士”。從此,“挑肥揀瘦”這個成語也就傳開來了。
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篇二:洛陽紙貴人們常說:自古洛陽出才子。西晉時著名的文學家左思,就是古代文壇上燦若群星的洛陽才子之一。
左思從小出身貧寒,且相貌丑陋,但他視榮辱如浮云,看名利為糞土,把精力都用在學習和文學創作上,寫出了許多流傳至今的名詩佳作。其中,《三都賦》問世后,受到朝野各界熱烈贊頌,一時風行洛陽,豪貴之家爭相傳抄,洛陽市場上的紙價也因而昂貴起來。以后,“洛陽紙貴”便成了著名典故,常用來稱譽某些作品迅速而廣泛地傳播流行。
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篇三:樂不思蜀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生于三國時的洛陽。
當時魏軍入川,蜀后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于是設宴款待,并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涌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谷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后,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谷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道:“咦,這話怎么像是谷正說的?”
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余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篇四:程門立雪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鉆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于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后,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于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于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之后,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