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集政治、中華字經濟、傳統文化為一體,文化內容豐富,故事每一個歷史事件、中華字歷史人物都是傳統一個動人的小故事,都能給人以啟迪。文化下面是故事短篇文章網小編為您整理的中華傳統文化故事400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中華字
“人無志不立”,傳統一個人如果沒有遠大的文化志向,無論做什么事,故事都很難取得成功。中華字唐朝大詩人李白從小就抱定了匡扶家邦:濟民救世的傳統志向,此后,文化他一直朝著自己的既定目標奮進。
十九歲時,李白就立下了遠大的志向:“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抱著這種自信與進取心,他應詔來到長安,名動一時。然而唐玄宗只讓李白待詔翰林,做文學侍從之臣,李白的大志無法實現。
性格孤傲的李白無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三年后,棄官而去,從此游山訪仙,痛飲狂歌,以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但是,李白始終沒有放棄建立偉業,成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亂爆發后,李白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詠出“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豪邁詩名。
比李白稍晚些的崔鉉也是個胸懷大志的人。
崔鉉是大臣崔元略的兒子。有一次,他跟隨父親去拜訪當時的宰相韓滉,韓滉見他聰明伶俐的樣子,非常喜歡。
崔鉉的父親說:“這個孩子近來作詩的能力有很大進步。”
韓滉一聽,有心考考他,就隨手指著架上的一只鷹,讓崔鉉即興賦一首詩。崔鉉接過紙筆,略一思索,就寫了一首詩:“天邊心性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絳人。”
韓滉讀后,連連稱奇,稱贊道:“好詩。好詩。這孩子將來前程萬里,不可限量啊。”
崔鉉長大后果然很有作為。唐代宗大歷三年(公元768年),崔鉉在科舉考試中被錄取,隨后開始仕途生涯。唐代宗很欣賞他的才能與品德,說他是“真貴人”。崔鉉先后擔任過中書侍郎:河東節度使:御史大夫:淮南節度使等要職。
中華傳統文化故事400字篇二:項羽心存大志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后代,小小年紀就已非常勇敢。其叔父項梁覺得這個孩子是個可造之材,就培養他。項梁為他請來名師教讀書,但是項羽學過一陣之后就厭倦了,天天跑出去跟人舞刀弄劍。項梁又給他請來劍術老師,但不久他又覺得舞刀弄劍也沒意思了。項梁看侄子學無所成,就把他找來訓斥一番。可是項羽一點兒也不服氣,說:“讀書不過是記個名姓罷了,劍術學得再好,也只能對抗一個人。我不愿學習這些,我要學習領兵打仗的本領。”項梁聽了,覺得這個孩子有大志,心里很高興,就教他學兵法。
那時,秦始皇滅了燕:趙:韓:魏:齊:楚六國,建立了統一強大的秦朝。他為了宣揚威德,進一步鞏固統治,經常到全國各地巡游。
一次,秦始皇南巡會稽(在今浙江),當他的車馬儀仗浩浩蕩蕩:威風凜凜地經過南江(今江蘇吳縣附近)時,人們都在大路兩旁駐足觀看,少年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也在其中。就在這時,項羽忽然指著秦始皇對他的叔父說:“我可以奪取他的地位取代他。”
項梁聽了,嚇得變了色,急忙捂住項羽的嘴,責備道:“這話可不能亂說,你難道不怕咱們全族上上下下都被殺頭嗎?”可是在心里,項梁卻也贊賞他這小侄子的膽識。其實項梁看到秦始皇濫用民力,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也覺得秦朝的氣數將盡,早在心里盤算著怎樣推翻秦朝:恢復楚國的事,只不過他從沒有流露罷了。自從這件事情之后,項梁就更加用心栽培項羽了。
后來,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項梁和項羽也在會稽殺死當地太守,舉旗響應。他們帶領義軍轉戰南北,把秦軍打得大敗,最后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直搗秦朝都城咸陽,秦王子嬰出城投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封建王朝就這樣滅亡了。之后,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真的取代了秦始皇的地位
中華傳統文化故事400字篇三: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陳勝是秦末陽城(今河南登封)的一個農民。一天,大家坐在田埂上休息,陳勝低著頭,不言不語,同伴們就問他是不是不舒服。他忽然抬起頭,說:“將來咱們要是富貴了,可千萬不能忘了窮哥們兒啊。”
大家聽了,都笑道:“你我現在窮成這樣,還說什么富貴不富貴?”陳勝嘆口氣說:“燕雀怎么能夠明白鴻鵠的志向。”
后來,秦二世征兵戍守邊疆,陳勝也在被征之列。他同另一個農民吳廣因為身高體壯,被派為領隊的頭目,奉命開往漁陽(今北京市密云縣附近),并限期到達。
地方官派了兩個軍官押著同行,恰逢連日大雨,道路難行,走了好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陳勝和吳廣暗中商量:“看來我們不可能如期趕到漁陽了,與其因為誤期而死,還不如干脆不去了,就在這里起義,大不了也是一個死。”原來,按當時軍法,逾期不到防地者,一概處死。
兩人商量定了,就趁著軍官喝醉時把他們殺了。隨即召集大家起義反秦。陳勝:吳廣發出命令,定國號為“張楚”,并下令大家各袒右臂作為標記。他們首先占領大澤鄉,臨近的農民聽到消息后紛紛響應。
陳勝:吳廣編練部隊,整肅軍容,而后攻下附近各縣,收集兵力,繼續擴展,接著攻下陳縣(今河南淮陽縣)。這時陳勝的部隊已擁有戰國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人,步兵幾萬人。于是他們就以陳縣為根據地,擁立陳勝為“張楚王”。
這個風聲一傳開,各地飽受秦朝欺壓的人民紛紛響應,他們殺掉當地的官吏,舉起了義旗,反秦風暴迅速席卷了大半個中國。
陳勝雖然出身貧寒,但志向高遠。后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陳勝還被擁立為“張楚王”。可見,貧窮并不可怕,貧而無志才是最可怕的。“茍富貴,勿相忘”是陳勝與窮苦出身的同伴們的約定。后來,陳勝果然富貴了,但是,當以前跟他一塊干活的有些同伴來找他時,陳勝并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這便為日后起義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逆境中沉淪。年輕人只有有從坎坷和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使自己不斷的成長,通過歷練,矯正自己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努力學習文化技術,掌握一技之長,仍然會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