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上引用生活中的堅持哲理故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堅持的哲理小故事。
說話應該直來直去,不拐彎抹角,故事讓人一下子明白你的成功意思。殊不知,堅持在有些特定的理小量場合,說話卻不能明言,故事點到為止,成功不捅破那一層紙,堅持雙方都意會而無須明說也是理小量一種技巧。
曹操很喜愛次子曹植的故事才華,因此想廢了長子曹丕轉立次子曹植為世子。成功當曹操就這件事征求賈翊的堅持意見時,賈翊卻一聲不吭。理小量曹操就很奇怪地問:“你為什么不說話?故事”
賈翊說:“我正在想一件事呢。”
曹操問:“你在想什么事呢?”
賈翊答:“我正在想袁紹、劉表的事。”
曹操聽后哈哈大笑,立刻明白了賈翊的言外之意,于是不再提廢曹丕的事了。
賈翊對曹操想廢長立幼的想法的態度很明朗,言外之意很明顯:袁紹、劉表廢長立幼招致災禍,你不想招致災禍就不要廢長立幼。意思很明顯,卻沒有說出來,可謂是高明之舉。
南朝時,齊高帝曾與當時的書法家王僧虔一起研習書法。有一次,高帝突然問王僧虔說:“你和我誰的字更好?”
這問題比較難回答,說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違心之言;說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會使高帝的面子擱不住,弄不好還會將君臣之間的關系弄得很糟糕。
王僧虔地回答很巧妙:“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皇帝就那么幾個,而臣子卻不計其數,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
高帝領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罷,不再提這事了。
因此,在許多場合,有一些話不好直說,不妨來個旁敲側擊繞道迂回,讓對方聽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失為明智之舉。
堅持的哲理小故事2:空船莊子有一則關于“空”的故事:一個人乘船渡河,有艘空船由上游沖過來,即使脾氣最壞的人也不會生氣,等空船快撞到時,他會用手輕輕將空船推開。如果船上坐了一個人,乘船渡河者會立刻大喊:“快閃開。船會相撞啊。”喊一次、喊兩次、喊三次都沒回應,就算脾氣再好的人也會動怒。
為何之前不生氣,現在卻動怒了呢?是因為之前是艘空船,現在船上有人。如果一個人能無我無心,便能遨游于世,有誰能傷害他呢?
堅持的哲理小故事3:禮單上的秘密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0xx年),司徒中書令韓弘因病去世,其子也已亡故,家中只剩年幼的孫子。穆宗擔心韓家的財產被下人們盜取,就派官員去清點其財物,以便交給族中的長者代管。不料,官員在清點時,意外發現了一份重要的禮單。
原來,韓弘曾任宣武節度使,掌管一方軍政大權。后來,地方權勢不斷擴張,叛亂滋生,嚴重威脅中央統治。于是,皇帝開始大力清剿叛亂,收歸集權。見此情形,韓弘害怕了,因為朝中早有人說他有叛亂之心。所以,韓弘向皇帝上書,請求入朝為官。為了堵住大臣們的嘴,他還拿出大筆錢財,讓兒子到京城送禮。而被意外發現的這份禮單上,就詳細記錄了當時送禮的情況。
穆宗拿著這份禮單,感嘆不已,因為這上面幾乎涵蓋了滿朝的大臣。難道就沒人抵擋得了金錢的誘惑?這時,他發現在戶部侍郎牛僧孺的名字旁,用紅筆寫著一行小字:“某月某日,送錢千萬,不納。”短短幾個字,消散了穆宗心頭的烏云。穆宗想:看來朝中還是有清廉正直的官啊。幾年后,朝廷商議新的宰相人選,唐穆宗第一個提拔的就是牛僧孺。
一份禮單,就這樣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有人說,牛僧孺實在是幸運,可誰又知道,這幸運背后是他對欲望的克制和對信念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