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期簡漢語中獨特的語言形式,與其他民族語言中的成語相比,存在很大差異。那么跟三國時期有關(guān)的單的典故成語典故你看過的有哪些呢?下面是短篇文章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的三國時期簡單的成語典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成語
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名叫盧毓(yù)的單的典故人,他是成語前朝東漢名臣盧植的小兒子。盧毓為人忠厚,期簡學識淵博,單的典故魏文帝把他提拔為侍中。成語在職三年,期簡盧毓對魏文帝曹丕提出過很多好的單的典故建議,魏文帝最初不太高興,成語但是期簡后來見他忠心耿耿、踏踏實實,單的典故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書。成語接著,魏文帝要盧毓推薦一個與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職務(wù),盧毓推薦了鄭沖。魏文帝說:鄭沖這個人你不推薦我也知道,你重新推舉一個我不知道的人吧。盧毓推舉了阮(ruǎn)武和孫邕(yōnɡ)二人。后來,魏文帝選擇孫邕擔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文帝對盧毓說:國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關(guān)鍵就在你了。選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聲的,名氣不過像在地上畫的餅一樣,是不能吃的。盧毓回答說:靠名聲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發(fā)現(xiàn)一般的人才。我以為好的辦法是對他們進行考核,看他們是否真有才學。現(xiàn)在廢除了考試法,全靠名譽提升或降職,所以真?zhèn)坞y辨,虛實混淆。魏文帝采納了盧毓的意見,下令制定考試法,用推薦和考試相結(jié)合的辦法錄用人才,受到了人們的稱贊。
三國時期簡單的成語典故篇二:開誠布公三國時,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極得皇帝劉備的信任。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托付給他,請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并且誠懇地表示,你能輔佐他就輔佐他,如果他不好好聽你話,干出危害國家的事來,你就取而代之。
劉備死后,諸葛亮盡全力幫助平庸的后主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進爵稱王,他嚴詞拒絕,并認為自己受先帝委托,已經(jīng)擔任了這么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沒見什么成效,卻要加官進爵,這樣做是不義的。諸葛亮待人處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sù)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將軍,在攻打曹魏時當前鋒。因為違反節(jié)制,失守街亭,諸葛亮嚴守軍令狀規(guī)定,忍痛殺了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說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諸葛亮自己也為失守街亭等承擔責任,請求后主批準他由丞相降為右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要下屬批評他的缺點和錯誤。這在當時是罕見的。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于軍中。他一生清貧,并無什么產(chǎn)業(yè)留給后代。
三國時期簡單的成語典故篇三:偃旗息鼓《三國志·蜀志·趙云傳》中記載:在一次戰(zhàn)斗中,蜀將黃忠殺死了曹將夏侯淵,并奪取了戰(zhàn)略要地。曹操非常惱火,把米倉移到漢水旁的北山腳下,親率20萬大軍向陽平關(guān)大舉進攻。黃忠、張著商議趁夜燒劫魏軍糧草。臨行前趙云和他們約定了返回時間,過期不歸就帶兵出寨接應(yīng),正與曹操親自統(tǒng)率的部隊相遇。趙云同曹軍廝殺起來,把曹軍打得丟盔棄甲,救回了黃忠和張著。
曹操沒有善罷甘休,指揮大隊人馬追殺趙云,直撲蜀營。趙云的副將張翼見趙云已退回本寨,后面追兵來勢兇猛,便要關(guān)閉寨門拒守。趙云下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準備放曹軍進來;一面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內(nèi)外,然后自己單槍匹馬站在門口等候敵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門口,心想,寨門大開,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就在曹操調(diào)頭后退的時候,蜀軍營里金鼓齊鳴,殺聲震天,飛箭如雨般向曹軍射擊。曹軍驚慌失措,奪路逃命,自相踐踏。趙云趁勢奪了曹軍的糧草,殺死了曹軍大批兵馬,得勝回營。
三國時期簡單的成語典故篇四:危在旦夕太史慈是三國時期吳國的著名將領(lǐng),他年輕的時候就武藝高強,很有心計,遠近聞名。當時大名士北海相孔融聽說了太史慈這個年輕人,對他非常欣賞,認定他是難得的奇才,很想與他結(jié)交,于是便多次派人去看望他的母親,并向他的母親贈送了豐厚的禮物。這讓太史慈的母親非常感動。
當時還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風起云涌,孔融為防侵擾,出兵屯駐都昌這個地方,結(jié)果被黃巾軍管亥包圍,情勢十分危急。正好太史慈由遼東回家,母親便命他去救助孔融。她說:“你和孔融并不認識,但是他在你走后,派人非常周到地照顧我的生活。今天他被敵軍圍困,你應(yīng)該趕緊去救他啊。”
太史慈趕到都昌城下,趁夜間找機會進入城內(nèi),拜見孔融。孔融便派太史慈去找劉備搬救兵。太史慈來到平原,對劉備說:“我與孔融非親非故,但都是講道德仁義的人。今管亥暴亂,孔融被圍,危在旦夕。您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因此孔融讓我冒著生命危險突出重圍向您求救。”劉備聞言,恭敬地回答:“孔融知道這人世間有我劉備這個人嗎?太看得起我了。”劉備于是立即調(diào)遣精兵三千跟隨太史慈馳救都昌,黃巾軍聽說有救兵前來,便四散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