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口技》選自《聊齋志異》,口技作者是蒲松蒲松齡。作者通過寫文中女子為了賺錢以口技騙人,齡文嘲諷了世間為求利益不擇手段的言文原文人,鞭撻了當時的注釋封建社會。但是翻譯,在后面加上一段對口技少年的口技描寫,表達了對中國民間藝術的蒲松佩服。
作品原文
村中來一女子,齡文年二十有四五。言文原文攜一藥囊,注釋售其醫。翻譯有問病者,口技女不能自為方,蒲松俟暮夜問諸神。齡文晚潔斗室,閉置其中。眾繞門窗,傾耳寂聽,但竊竊語,莫敢咳。內外動息俱冥。至半更許,忽聞簾聲。女在內曰:“九姑來耶?”一女子答云:“來矣。”又曰:“臘梅從九姑來耶?”似一婢答云:“來矣。”三人絮語間雜,刺刺不休。俄聞簾鉤復動,女曰:“六姑至矣。”亂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來耶?”一女子曰:“拗哥子!嗚之不睡,定要從娘子來。身如百鈞重,負累煞人!”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二婢慰勞聲,小兒喜笑聲,一齊嘈雜。即聞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遠迢迢抱貓兒來。”既而聲漸疏,簾又響,滿室俱嘩,曰:“四姑來何遲也?”有一小女子細聲答曰:“路有千里且溢,與阿姑走爾許時始至。阿姑行且緩。”遂各各道溫涼聲,并移坐聲,喚添坐聲,參差并作,喧繁滿室,食頃始定。即聞女子問病。九姑以為宜得參,六姑以為宜得芪,四姑以為宜得術。參酌移時,即聞九姑喚筆硯。無何,折紙戢戢然,拔筆擲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筆觸幾,震震作響,便聞撮藥包裹蘇蘇然。頃之,女子推簾,呼病者授藥并方。反身入室,即聞三姑作別,三婢作別,小兒啞啞,貓兒唔唔,又一時并起。九姑之聲清以越,六姑之聲緩以蒼,四姑之聲嬌以婉,以及三婢之聲,各有態響,聽之了了可辨。群訝以為真神。而試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謂口技,特借之以售其術耳。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嘗言:在都偶過市廛,聞弦歌聲,觀者如堵。近窺之,則見一少年曼聲度曲。并無樂器,惟以一指捺頰際,且捺且謳;聽之鏗鏗,與弦索無異。亦口技之苗裔也。
作品注釋
囊:一種口袋。
俟:等待。
諸:之于。
潔:清理。
竊竊:偷偷,悄悄。
絮語:連續重復的話。
負:背。
煞:表示極度。
寒暄:噓寒問暖。
溢:水漫出來。此指路特別遠。
戢(jí)戢:擬聲詞。
市廛(chán):集市。廛:古代一戶人家所占的地方.
參:人參。多年生草木,根入藥。下文“芪(qí)”,為黃芪,也為多年生草,根入藥.“術(zhú)”,藥草名指白術或蒼術。
好:形容很不錯的樣子。形容詞。
漸:緩緩的
竊竊:偷偷。
既而:不久。
鏗鏗:聲音響亮。
了了:清清楚楚。
有:通“又”。
俱:都。
效:見效,有效。
寒暄:噓寒問暖。
喜:通“嘻”。
坐:通“座”。
反:通“返”,返回。
窺:偷偷地看。
俄:頃刻。
迢迢:千里迢迢。
曼:柔美。
苗裔(yì):后代。
作品譯文
村里來了一個年輕的女人,大約有二十四五歲。她帶著一個盛藥的皮囊,到這里來行醫看病。有的人去找她看病,她自己不能開藥方子,要等到晚間問一問各位神仙。晚上,她把一間小房子打掃得干干凈凈,把自己關在里面。大伙兒圍繞在門窗口,斜著頭側著耳朵靜靜地聽,只聽里面在小聲私語,誰也不敢咳嗽一聲。屋里屋外,黑洞洞的一片,沒有一點動靜。
大約到半夜的時候,忽然聽到門簾微動的聲音。女子在屋里說:“九姑來了嗎?”一女子回答說:“來了。”又問:“臘梅也跟著九姑來了?”好似一個丫頭的聲音,說:“來了。”三個人話語間雜,嘮叨起來沒個完。過了一會兒,又聽到簾鉤馓動的響聲,女子說:“六姑來了?”接著聽到幾個女子雜亂的說話聲:“春梅也抱小郎君來了嗎?”一個女子說:“這個頑皮的小家伙,怎么哄也不睡,定要跟來。身子有百十斤重,背著真累死人。”馬上又聽到女子殷勤的接待聲,九姑的問訊聲,六姑與姊妹們的寒暄客套聲,兩個丫頭的互相慰勞聲,小孩兒的嘻鬧聲,一齊嘈嘈雜雜地傳出來。就聽女子笑著說:“小郎君倒很好玩耍,老遠的抱了個貓兒來。”接著說話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門簾又響了一聲,滿屋里都喧嘩起來,說:“四姑來得怎么這樣晚?”聽到一個女孩子細微的聲音,說:“路足幾千多里,我同阿姑走了這么長時間才到。阿姑走得太慢了。”于是各人問寒問暖的聲音,移動座位的聲音,招呼著加座的聲音,各種聲音并作,喧鬧滿屋,有一頓飯的工夫才靜下來。接著就聽到女子問病求藥的聲音。九姑說當用人參,六姑認為當用黃芪,四姑說該用白術。協商一會兒,聽到九姑叫人拿筆墨硯臺來。不久,聽到折紙的刷刷聲,拔下筆帽扔到桌子上的丁丁聲,隆隆的研墨聲。接著就聽到把筆投到桌幾上的碰撞聲,抓藥包紙的蘇蘇聲。過了一會。女子掀開門簾,招呼著病人的名字,把藥包和藥方一起遞了出來。她轉身入室后,立刻聽到三位姑娘作別的聲音,三個丫頭的道別聲,小兒啞啞的叫聲,小貓兒的嗚嗚聲,又一時并發起來。九姑的聲音清晰悠揚,六姑的聲音和緩蒼老,四姑的聲音嬌滴宛轉;以及三個丫頭的聲音,各有自己的特點,聽著完全可以辨別得清楚。大家感到很驚訝,認為真是神來了。回家試試藥方,也并不靈驗。這就是民間流傳的口技,特意借這種方法賣藥罷了。但她的口技水平,也真夠高超的了。
以前,朋友王心逸曾講過:他在京城時,偶爾從集市上經過,聽到一陣管弦音樂的聲音,圍著看的人好像一堵墻。他到跟前一看,是一位少年,用優美的聲音在演唱。他手中并沒有樂器,只用一個指頭按著臉頰,一邊按一邊唱,聽起來鏗鏘有聲,與弦樂沒什么差別。也是口技者的后代啊。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明崇禎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杰出文學家,小說家,山東省淄川縣(今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身于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19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籍里,補博士弟子員。但后來卻屢應省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年近40年,直至7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世稱“聊齋先生”。
蒲松齡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余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中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