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牧童捉小狼》是牧童薛福成編寫的一則寓言故事,被(清)蒲松齡收錄在 《聊齋志異》中。捉小注釋
作品原文
牧童逮狼 ? (牧童捉小狼)
兩牧童入山至狼穴,狼文穴中有小狼二。言文原文謀分捉之,翻譯各登一樹,牧童相去數十步。捉小注釋少傾,狼文大狼至,言文原文入穴失子,翻譯意甚倉皇。牧童童于樹上扭小狼蹄、捉小注釋耳,狼文故令嗥(háo)。言文原文大狼聞聲仰視,翻譯怒奔樹下,且號且抓。其一童嗥又在彼樹致小狼鳴急。狼聞聲四顧,始望見之;乃舍此趨彼,號抓如前狀。前樹又鳴,又轉奔之。口無停聲,足無停趾,數十往復,奔漸遲,聲漸弱;既而奄奄僵臥,久之不動。童下視之,氣已絕矣。
(選自清朝蒲松齡 《聊齋志異》)
作品解釋
(1)去:距,距離。
(2)少頃:一會兒。
(3)故:故意。
(4)彼:另一個。
(5)致:讓,令。
(6)顧:張望。
(7)趨:快速跑。
(8)絕:斷。
(9)倉皇:驚慌的樣子。
(10)奄奄:氣息微弱的樣子。
(11)狀:樣子。
(12)且:又,一邊。
(13)于:在。
(14)乃:于是,就。
(15)舍:離開,放棄。
(16)謀:計劃
(17)復:重復
(18)聞:聽見
(19)令:使
(20)往:去
(21)意:神情
作品翻譯
有兩個牧童到山里的狼的巢穴里去,巢穴里有兩只小狼。他們計劃分別捉它們,兩人各自爬上一棵樹,相距數十步。不一會兒,大狼來了,進窩發現小狼不見了,心里非常驚慌。牧童在樹上扭小狼的蹄爪、耳朵,故意讓它大聲嚎叫。大狼聽見聲音抬頭看,憤怒地跑到樹下又叫又抓。另一個牧童在另一棵樹上讓小狼大聲嚎叫。大狼聽見聲音,四處張望,才看見小狼;于是離開這棵樹,快速跑到另一棵樹下,像剛才那樣狂叫撕抓。前一棵樹上的牧童又讓小狼嚎叫,大狼又轉身撲過去。大狼嘴里沒有停止過嚎叫,腳下沒有停止過奔跑,這樣來回數十次,跑得漸漸慢了,聲音漸漸小了;然后大狼奄奄一息,僵直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動彈。牧童于是從樹上下來看,它已經斷氣了。
作品啟示
1、做任何事都要專心致志,而且不要輕易被別人欺騙;
2、要敢于用智慧戰勝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3、不要無依據的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人。
要點導引
1、薛福成、清末散文家,是我國近代改良主義先驅之一,著有《庸庵全集》
2、故事告訴我們要用智慧戰勝比自己強大的對手。
做任何事都要專心致志,而且不要輕易被別人欺騙;要敢于用智慧戰勝比自己強大的敵人。也體現了牧童的殘忍,和狼的母愛。
作者簡介
薛福成(1838.4.12-1894.7.21)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賓雁里人。出生于書香門第、官宦之家。近代散文家﹑外交家。自幼即受時代影響﹐廣覽博學﹐致力經世實學﹐不做詩賦﹐不習小楷﹐對八股尤為輕視。薛福成一生撰述甚豐,著有《庸庵文編》四卷、《續編》二卷、《外編》四卷、《庸庵海外文編》、《籌洋芻議》十四卷、《出使四國日記》六卷、《續刻》、《庸庵筆記》、《出使奏疏》二卷、《出使公牘》十卷等書。 薛福成的著作基本上均已編入《庸庵全集》。其《出使日記》及續刻﹐近年又被編入《走向世界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