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名詞} > 收藏榜單 > 《齊桓晉文之事》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

《齊桓晉文之事》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

作    者:唐家三少

狀    態:連載中,加入書架,直達底部

最后更新:2025-05-10 07:51:08

最新章節:后記

作品簡介《齊桓晉文之事》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本文通過孟子游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齊桓施行王道的晉文經過,比較系統地闡發了孟子的文言文原文注仁政主張。

作品原文


齊桓晉文之事(1)


齊宣王問曰(2):“齊桓、釋翻晉文之事(3),齊桓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晉文無道桓、文言文原文注文之事者(4),釋翻是齊桓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晉文無以,文言文原文注則王乎(5)?”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釋翻莫之能御也(6)。齊桓”


曰:“若寡人者,晉文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文言文原文注”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7):‘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8)?”對曰:“將以釁鐘(9)。”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10),若無罪而就死地(11)。”對曰:“然則廢釁鐘與(12)?”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13)。”’不識有諸(14)?”


曰:“有之?!?/p>


曰:“是心足以王矣(15)。百姓皆以王為愛也(16),臣固知王之不忍也?!?/p>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17)。齊國雖褊?。?8),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p>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19)。以小易大,彼惡知之(20)?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21),則牛羊何擇焉(22)?”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23)?!?/p>


曰:“無傷也(24),是乃仁術也(25)!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26)也?!?/p>


王說曰(27):“《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28)。’夫子之謂也(29)。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30)。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于王者曰(31):‘吾力足以舉百鈞(32),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33),而不見輿薪(34)?!瘎t王許之乎(35)?”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36),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37),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38),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39),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40),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41),語人曰:‘我不能?!遣粸橐玻遣荒芤?。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p>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2);天下可運于掌(43)。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44)。’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45)。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46),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47),然后知輕重;度(48),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49)。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50),然后快于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p>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51)?輕暖不足于體與(52)?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53)?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p>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54),朝秦、楚(55),蒞中國(56),而撫四夷也(57)。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58)。”


王曰:“若是其甚與(59)?”


曰:“殆有甚焉(60)。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61),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p>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62);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63)!今王發政施仁(64),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65),皆欲赴愬于王(66):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67)!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68),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69),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70)。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71),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72),樂歲終身飽(73),兇年免于死亡(74);然后驅而之善(75),故民之從之也輕(76)。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77),奚暇治禮義哉(78)!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79)!五畝之宅(80),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81);雞豚狗彘之畜(82),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83),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84),申之以孝悌之義(85),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86)。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8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p>


作品注釋
(1)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2)齊宣王:田氏,名辟疆,齊國國君,前342年至前324年在位。
(3)齊桓、晉文:指齊桓公小白和晉文公重耳,春秋時先后稱霸,為當時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齊桓、晉文,稱霸于諸侯,故以此問孟子。
(4)仲尼:孔子的字。道:述說,談論。儒家學派稱道堯舜禹湯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張“霸道”,所以孟子這樣說。
(5)無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講。王(wàng):用作動詞,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統一天下。
(6)保:安撫,安定。莫之能御:沒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擋。
(7)胡齕(hé):齊王的近臣。
(8)之:往,到…去。
(9)釁(xìn)鐘:古代新鐘鑄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鐘的縫隙中祭神求福,叫釁鐘。 釁,血祭。
(10)觳(hú)觫(sù):恐懼顫抖的樣子。
(11)若:如此。就:接近,走向。
(12)然則:既然如此,那么就。
(13)易:交換。
(14)識:知道。諸:“之乎”的合音。
(15)是:代詞,這種。足以王(wàng):足夠用來王天下。
(16)愛:愛惜,這里含有吝嗇之意。
(17)誠有百姓者: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誠:的確,確實。
(18)褊(biǎn)?。和恋鬲M小。
(19)無異:莫怪,不要感到奇怪。于:對。
(20)彼惡知之:他們怎么知道呢?惡(wū):怎,如何。
(21)隱:哀憐。
(22)何擇:有什么分別。擇:區別,分別。
(23)宜:應當。乎:在這里表示感嘆。此句是主謂倒裝句,“百姓之謂我愛也”是“宜乎”的主語。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24)無傷:沒有什么妨礙,此處譯為沒有什么關系。
(25)仁術:指仁愛之道,實施仁政的途徑。
(26)庖廚:廚房。
(27)說:同“悅”,高興。
(28)“《詩》云”二句:見于《詩經·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測它。忖(cǔn)度(duó):揣測。
(29)夫子之謂也:(這話)說的就是你這樣的人。夫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孟子?!^也:……說的就是……
(30)戚戚:心動的樣子,指有同感。
(31)復:報告。
(32)鈞:古代以30斤為一鈞。
(33)明:眼力。秋毫之末:鳥獸秋天生出的絨毛的尖端,喻極細小的東西。
(34)輿薪:一車薪柴。
(35)王許之乎:大王相信嗎?許:相信,贊同。
(36)“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話,省去“曰”字,表示語氣急促。
(37)見保:受到保護或安撫。見:被。
(38)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第二個王是動詞。
(39)形:具體的外在區別和表現。 異:區別。
(40)挾(xié):夾在腋下。太山:泰山。超:跳過。北海:渤海。
(41)枝:枝同“肢”。這句意謂,為年長者按摩肢體。一說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禮,一說替長者攀摘樹枝。皆指輕而易舉之事。
(42)老吾老:第一個“老”字作動詞用,意動用法,可譯為尊敬;第二個“老”作名詞,是老人的意思。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
(43)運于掌:運轉在手掌上,比喻稱王天下很容易辦到。
(44)“《詩》云”句:見于《詩經·大雅·思齊》,意思是給妻子作好榜樣,推及兄弟,以此德行來治理國家。刑:同“型”,這里作動詞用,指以身作則,為他人示范。寡妻:國君的正妻。御:治理。家邦:國家。
(45)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孟子總結這三句詩的意思,就是說把你愛自家人的心,推廣到愛他人罷了。
(46)大過:大大超過。
(47)權:秤錘,這里作動詞用,指用秤稱重。
(48)度(duó):用尺量。
(49)度(duó):思量,揣度。
(50)抑:難道,副詞,表反詰。危:使……受到危害。構怨:結仇。
(51)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
(52)輕暖:輕柔暖和的衣裘。
(53)便嬖(piánbì):國王寵愛的近侍。
(54)辟:開辟,擴大。
(55)朝:使……稱臣(或朝見)。
(56)蒞(lì):居高臨下,引申為統治。中國:指中原地帶。
(57)而:表并列。撫:安撫,使……歸順。四夷:四方的少數民族。
(58)以:憑借。若:如此。若:你。緣木而求魚:爬到樹上去捉魚,比喻不可能達到目的。
(59)若是:如此。甚:厲害。
(60)殆:不定副詞,恐怕,大概。有:同“又”。
(61)鄒:與魯相鄰的小國,在今山東鄒縣。楚:南方的大國。
(62)集:湊集。這句說,齊國土地合起來約有一千個平方里。
(63)蓋:同“盍”,兼詞,“何不”的合音。反其本:回到根本上來,指回到王道仁政上來。 反通返。
(64)發政施仁:發布政令,推行仁政。
(65)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都愿意把貨物儲存在大王的集市上。
(66)涂:通“途”。疾:憎恨。赴愬:前來申訴。
(67)惛:同“昏”,思想昏亂不清。 進:前進。于:在。是:這。
(68)敏:聰慧。
(68)恒產:用以維持生活的固定的產業。恒心:安居守分之心。
(69)放辟邪侈:“放”和“侈”同義,都是縱逸放蕩的意思?!氨佟焙汀靶啊蓖x,都是行為不軌的意思。
(70)罔民:張開羅網陷害百姓。罔,同“網”,用作動詞。
(71)制:規定。
(72)畜:同“蓄”,養活,撫育。妻子;妻子兒女。
(73)樂歲:豐收的年頭。 終:一年。
(74)兇年:饑荒的年頭。
(75)驅:督促,驅使。之:往,到。善,做好事。
(76)輕:容易。
(77)贍(shàn):足,及。
(78)奚:何。暇:空閑時間。
(79)盍:何不。
(80)五畝之宅:五畝大的住宅。傳說古代一個男丁可以分到五畝土地建筑住宅。古時五畝合現在一畝二分多。
(81)衣:穿。帛:絲織品。
(82)豚(tún):小豬。彘(zhì):大豬。
(83)百畝之田:傳說古代實行井田制,每個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畝。
(84)謹:重視,謹慎地對待。庠(xiáng)序:古代學校的名稱。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85)申:反復教導。
(86)頒白者:頭發半白半黑的老人。頒,同“斑”。
(87)黎民:黑頭發的民眾。這里指少壯者,與上文老者對舉。

原文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p>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蛔R有諸?”

曰:“有之?!?/p>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p>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p>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ぉし蜃又^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瘎t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p>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p>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p>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p>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p>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p>

作品譯文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這些人中沒有講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沒有流傳。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不能不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齊宣王)說:“要有什么樣的德行,才可以稱王于天下呢?”

(孟子)說:“使人民安定才能稱王,沒有人可以抵御他。”

(齊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保全百姓嗎?”

(孟子)說:“可以?!?/p>

(齊宣王)說:“從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說:“我聽胡龁說(我從胡龁那聽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的血)來涂在鐘上行祭?!f:‘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懼戰栗的樣子,這樣沒有罪過卻走向死地?!侨藛枺┑溃骸敲醇热贿@樣,(需要)廢棄祭鐘的儀式嗎?’你說:‘怎么可以廢除呢?用羊來換它吧?!恢烙袥]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有這事?!?/p>

(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稱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認為大王吝嗇(一頭牛)。(但是)誠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緣故)?!?/p>

(齊宣王)說:“是的。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么至于吝嗇一頭牛?就是因為不忍看它那恐懼戰栗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卻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換它?!?/p>

(孟子)說:“您不要對百姓認為您是吝嗇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動物)換下大(的動物),他們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沒有罪過卻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確)不是(因為)吝嗇錢財才以羊換掉牛的,(這么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當的了?!?/p>

(孟子)說:“沒有關系,這是體現了仁愛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對于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廚房?!?/p>

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到?!f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說的這些,對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觸動?。∵@種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說:“(假如)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梢,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嗎?”

(齊宣王)說:“不相信。”

(孟子說:)“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么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愛護,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齊宣王)說:“不肯干與不能干在表現上怎樣區別?”

(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確實是做不到。向長輩彎腰作揖,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不屬于(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渤海這一類的事;大王不能統一天下,屬于向長輩彎腰作揖一類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么容易了?!对娊洝氛f:‘(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ぉふf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推廣到他人身上罷了。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撫四海百姓,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廣到禽獸身上,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稱,才能知道輕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長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一下吧!還是說(大王)您發動戰爭,使將士冒生命的危險,與各諸侯國結怨,這樣心里才痛快么?”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么會這樣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

(孟子)說:“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我)可以聽聽嗎?”

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

(孟子)說:“是因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夠吃呢?又輕又暖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因為美女不夠看呢?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呢?左右受寵愛的大臣不夠用呢?(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提供給大王,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

(齊宣王)說:“不是,我不是為了這些。”

(孟子)說:“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是想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見,統治整個中原地區,安撫四方的少數民族。(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就像爬到樹上卻要抓魚一樣。”

齊宣王說:“真的像(你說的)這么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重。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么后禍;假使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又盡心盡力地去干,結果必然有災禍。”

(齊宣王)說:“(這是什么道理)可以讓我聽聽嗎?”

(孟子)說:“(如果)鄒國和楚國打仗,那您認為誰勝呢?”

(齊宣王)說:“楚國會勝。”

(孟子)說:“那么,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敵,弱國本來不可以與強國為敵。天下的土地,縱橫各一千多里的(國家)有九個,齊國的土地總算起來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這與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么不同呢?還是回到根本上來吧。(如果)您現在發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當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來做官,種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來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貨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國那些憎恨他們君主的人都想跑來向您申訴。如果像這樣,誰還能抵擋您呢?”

齊宣王說:“我糊涂,不能懂得這個道理。希望先生您幫助我(實現)我的愿望。明確的指教我,我雖然不聰慧,請(讓我)試一試?!?/p>

(孟子)說:“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業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不服從約束、犯上作亂,沒有不做的了。等到(他們)犯了罪,隨后用刑法去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定老百姓的產業,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父母,下能養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餓死。這樣之后督促他們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規定人民的產業,上不能贍養父母,下不能養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恐怕還不夠,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雞、小豬、狗、大豬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養繁殖的)時節,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因勞役)耽誤了農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重視學校的教育,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叮嚀他們,頭發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再背著、頂著東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絲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如果這樣還不能統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

分析鑒賞

主要內容

本文通過孟子游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過,比較系統地闡發了孟子的仁政主張。
這篇文章記孟子游說宣王行仁政。說明人皆有不忍之心,為國君者,只要能發揚心中這種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難保民而王。文章通過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表現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張,也表現了孟子善辯的性格和高超的論辯技巧。他的主張,首先是要給人民一定的產業,使他們能養家活口,安居樂業。然后再“禮義”來引導民眾,加強倫理道德教育,這樣就可以實現王道理想。這種主張反映了人民要求擺脫貧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現了孟子關心民眾疾苦、為民請命的精神,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戰國時期,由分裂趨向統一,戰爭難以避免。孟子往往籠統反對武力,顯得脫離實際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張完全建立在“性善論”基礎上,顯得過于天真、簡單。孟子的思想雖然有一定的價值,與當時的社會卻有很大距離,所以是行不通的。

結構層次

本文是一篇談話記錄,齊宣王提問,孟子回答,問與答緊密相連,不容易看出層次。

這里根據內容,把課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主要說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這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到“則王乎”),提出并明確話題,以問“霸道”開始,轉入說“王道”。齊宣王一見孟子,就迫不及待地問齊桓晉文稱霸的事,正說明他有稱霸的企圖。齊桓公、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后者亂扶周,破楚救宋,都是當時的霸主。因為他們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憑武力,因此被儒家稱為“霸道”,與“王道”相對立。所以問齊桓、晉文之事,等于問霸道之事,這對于崇尚王道的孟子來說,無異于劈頭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聞也”一句,輕輕把話題岔開,轉而談論王道。

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論點,肯定齊宣王能夠保民而王。在孟子看來,王天下的關鍵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然后再緊緊抓住齊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論述,而是抓住了齊宣王“以羊易?!钡氖吕右躁U發。老百姓看到“以羊易?!?,以小易大,認為王是愛財;孟子則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沒有把為仁之事繼續擴展下去。這說明齊宣王已經有了“保民”的基本條件,具備施行王道的基礎。同時也為下文論說宣王沒有實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筆。

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剖析齊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首先,孟子以一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的結論。其次以“挾太山以超北海”和“為長者折枝”這組對照性比喻,進一步闡明“不為”和“不能”的區別。最后順其理勢,引經據典,加以正面曉喻。說明王道并不難,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為齊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齊宣王不能實行王道,不是方法問題,而是一心要實行“霸道”。孟子先以“興甲兵”幾句,不直說霸道,卻列舉了霸道的種種害處,使齊宣王不得不說出“吾何快于是”,從而引導他說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寫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閃閃,不那么理直氣壯的神態,極盡傳神之妙。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仍是霸業,卻故意以口腹聲色之娛來揣度,形成文章的頓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爭霸天下,點明齊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緣木求魚”這個生動的比喻,徹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文勢如懸崖墜石,有千鈞之力。宣王不禁驚言:有這么嚴重嗎?孟子再步步進逼,以鄒與楚戰為喻,說明齊若與天下對抗,強弱不均之勢顯而易見,從而導出小不敵大、寡不敵眾、弱不敵強的結論,以使齊宣王徹底放棄“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講清,孟子再正面鋪寫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齊宣王怦然心動了。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進于是矣?!钡狡?,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經過上文對王霸利弊的說明,齊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張:“制民之產”和“謹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產,足以飽身養家,然后再對他們施以禮義道德的教育。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對稱說出,說王道制度,極言其利。只要做到這一點,老百姓歸附,猶如萬條江河歸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勢。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樂土的美好畫卷作結。

寫作特點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頗能反映孟子散文結構嚴謹、中心突出、論點明確、說理充分、感情激越、氣勢磅礴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對話體議論文,孟子要在與齊宣王的對話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就必須揣摸對方的心理,誘使對方順著自己的思路來談話。因此本文在寫作上比較曲折委婉,層層深入,而且說理既邏輯嚴密,又注意形象生動。

本文的藝術特色有如下幾點:

1、迂回曲折,層層深入,跌宕起伏。論述問題先從側面、遠處、外圍入手,逐漸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瀾起伏的論辯風格。本文意在宣揚王道,卻不直言王道,而以齊宣王問齊桓晉文之事發端。這個開頭既避免了平鋪直敘,使文章產生了頓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駁辯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場鮮明的談話。孟子的答語既表明了對霸道的態度,又機智委婉地把談話引向王道。但下文又不正面談王道,而以“以羊易?!钡氖吕隙R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備行王道的基本條件,借此打開話題,鼓起齊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興趣。接著又宕開一筆,先言“百姓皆以王為愛”,再為齊宣王辯解,使談話的氣氛趨向緩和,進入談話情境。再以“牛羊何擇焉”,詞鋒一轉,為百姓辯解。齊宣王只好無可奈何地自我解嘲。然后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齊宣王失去對王道的興趣。于是齊宣王贊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請教。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辯解,孟子的分說,交錯間雜,曲折起伏,頗有意趣,最終把齊王對齊桓晉文之事的注意轉到對仁的注意上。孟子仍不直說自己的仁政學說,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說明齊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為。要使齊王真正傾心王道,必須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對此,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卻故意不直說,欲擒故縱,先說五種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緣木求魚和鄒與楚戰,說明齊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至此,水到渠成,氣勢充沛地引出了自己的正面觀點。行文真是千回百轉,搖曳生姿。

2、氣勢浩然,邏輯嚴謹。本文鋪張揚厲,縱橫恣肆,各段之間又聯系緊密,一氣呵成。孟子散文的氣勢源于他堅毅的人格,他對自己的主張,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廣博的學問,氣盛則言宜,所以談起話來理直氣壯,剛柔相濟,詞鋒犀利。但本文不僅波瀾起伏,氣勢磅礴,而且邏輯上十分嚴密,一環扣一環,表面上散漫無紀,實則始終圍繞“保民而王”這一中心論點,層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齊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礎,進而論述不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不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論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開仁政藍圖,令齊王心動目眩,迫切希望實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齊宣王說出了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3、取譬設喻。孟子散文長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緣木求魚”“鄒人與楚人戰”等等,非常生動而又言簡意賅地說明了道理。孟子這些比喻,并非實際存在的事物,而是憑空造說,帶有寓言性和夸張性,卻并不給人虛假之感,而是更顯道理之真,情事之實。

此外,本文還在許多方面表現了孟子的論辯藝術和語言技巧。如以“以羊易?!边@種齊宣王親身經歷的事情說服齊宣王,不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動形象,而且也更有說服力,更易被齊宣王所接受。再如文中句式不斷變化,大量運用排比句式,而且單句和排比句交錯使用,既有引經據典之句,更多明白淺顯之語,使全文筆勢靈活,文詞富贍。

寫作技巧

1、列舉多種例證:事例、設例、語例。
(1)事例:以羊易牛
說明齊宣王具備仁心,他看到??謶职l抖,無辜被宰,興起不忍之心。
(2)語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齊宣王引用詩句稱贊孟子知道自己心意,并令他有所感悟。
(3)設例: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說明齊宣王雖有仁心卻說不能行仁政,不是做不來,只是不肯做。
(4)設例:為長者折枝。
說明齊宣王“功不至于百姓”非“不能”,而是“不為”。
(5)語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說明以身作則,可以推展到治理國家。

2、采用生動的比喻,使道理具體化。
(1)以“見輿薪”、“舉一羽”比喻保民。
喻意是:保民是輕而易舉,力所能及的事。
(2)“挾太山以超北?!北扔鳌安豢赡堋钡氖?,“為長者折枝”比喻輕易可行的事。
在文中用以比喻行仁政。

3、用正反對比突出事理。
(1)以對比手法指出推恩與不推恩的結果: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2)以“恩足以及禽獸”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對比,以表現齊宣王不行仁政的不合理。
(3)以“挾太山”與“折枝”作對比,說明“不能”與“不為”的分別,從而指出宣王不行仁政,實“不為”而非“不能”。

4、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氣勢。
排比: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對偶: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5、因勢利導,措辭委婉。抓住齊宣王的心理,不直斥其非。他根據對方的經歷來設問,引導其思考,然后說明事理。

6、層層遞進,論點明確。“保民而王”,然后逐步解說,借齊宣王“以羊易?!币皇驴隙ㄆ溆小安蝗讨摹保辉購摹岸骷扒莴F”推論到“恩及百姓”,只是“為”與“不為”的分別;最后解說“王天下”的道理。層次分明,由淺入深。

7、類比推理。用近義事例來推論“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推斷出“百姓之見保,為不用恩焉”的結論,使齊宣王明白到他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沒有能力去施行仁政。

古今點評

1、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所以保民也。“故推恩足以保四?!?,正是照應“?!弊帧O日f得推不忍之心一半,自“反其本”以下,又破齊王不能推之由,然后告以行不忍之政一半。章末1、“然而不王者”二句,直繳“保民而王”。(何焯《義門讀書記》卷五)

2、其放之也,有萬斛之重;其攬之也,有千斤之力。忽縱忽擒,忽斷忽續,忽離忽分,忽而細雨輕風,忽而翻江攪海,令讀者幾目眩耳聾,而作者實氣靜神安。 (趙承謨《孟子文評》)

3、一篇凡八設喻,一時山海人物無不奔赴腕下,以供其取攜,可謂極行文之樂事矣。 (王介山《孟子讀法·附記》)

4、篇中勾勒頓挫,千回百轉,重波迭浪而又歸宿于此,有綱領,有血脈,有過峽,有筋節,總在不使一直筆,不使一呆筆。讀者熟復于此,其于行文之道思過半矣。 (牛運震《孟子論文》)

5、其行文層層放下,層層卷上,乍合乍離,是七篇中第一結構也。 (楊大受《孟子講義切近錄》引文)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前309),名軻。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鬃又蟮娜鍖W大師,后世將其與孔子并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圣”。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他的老師是孔子之孫孔伋(子思)的門人。曾游歷齊、宋、滕、魏諸國,宣傳先王之道。不為采納,歸而與弟子講學著書,作《孟子》7篇。孟子維護并發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和“性善”論觀點,現將此學說稱為“孔孟之道”,他的理論對宋代影響很大。

繼續閱讀
推薦閱讀: 格林的童話故 自憐碧玉親教 鈿頭銀篦擊節 鈿頭銀篦擊節 關于夏天的童 野云萬里無城 東船西舫悄無 沉吟放撥插弦 經典格林童話 嗚呼圣王及圣
《《齊桓晉文之事》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正文
第1 章 中國童話剪刀大俠的故事
第2 章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
第3 章 傳之七十有二代,以為封禪玉檢
第4 章 當仁自古有不讓,言訖屢頷天子
第5 章 一年級帶拼音的童話小故事
第6 章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
第7 章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
第8 章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
第9 章 3分鐘有趣的童話故事有趣的童
第10 章 淮西有賊五十載,封狼生貙貙生
第11 章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
第12 章 文成破體書在紙,清晨再拜鋪丹
第13 章 安徒生童話:新世紀的繆斯
第14 章 表曰臣愈昧死上,詠神圣功書之
第15 章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
第16 章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
第17 章 編一個童話故事三年級3個
第18 章 淮西有賊五十載,封狼生貙貙生
第19 章 古者世稱大手筆,此事不系于職
第20 章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
第21 章 格林童話的故事有哪些
第22 章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
第23 章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
第24 章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
第25 章 世界著名的童話故事精選
第26 章 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膾鯉
第27 章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
第28 章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
第29 章 兩分鐘優秀童話故事精選 兒童
第30 章 腰懸相印作都統,陰風慘澹天王
第31 章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
第32 章 文成破體書在紙,清晨再拜鋪丹
第33 章 關于動物短篇童話故事
第34 章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
第35 章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軒與
第36 章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
第37 章 與太陽有關的簡短童話故事
第38 章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
第39 章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
第40 章 公退齋戒坐小閣,濡染大筆何淋
第41 章 安徒生童話 烏蘭紐斯
第42 章 腰懸相印作都統,陰風慘澹天王
第43 章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
第44 章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
第45 章 安徒生童話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
第46 章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
第47 章 自憐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
第48 章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
第49 章 適合兒童看的童話故事
第50 章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
第51 章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
第52 章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
第53 章 經典幽默故事:老王買房
第54 章 自憐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
第55 章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
第56 章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
第57 章 編寫一個童話故事3個
第58 章 長繩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
第59 章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
第60 章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
第61 章 臥冰求鯉的故事臥冰求鯉的故事
第62 章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
第63 章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
第64 章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
第65 章 編幼兒童話故事(范文3篇)
第66 章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畫臣能
第67 章 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膾鯉
第68 章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
第69 章 格林童話六個仆人故事
第70 章 淮西有賊五十載,封狼生貙貙生
第71 章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
第72 章 表曰臣愈昧死上,詠神圣功書之
第73 章 3500字兒童童話故事:兔毛
第74 章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
第75 章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
第76 章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
第77 章 著名童話故事書里的故事
第78 章 羅帷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
第79 章 帝得圣相相曰度,賊斫不死神扶
第80 章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
第81 章 經典格林童話六只天鵝格林童話
第82 章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
第83 章 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
第84 章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
第85 章 有關小羊經典的童話故事
第86 章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
第87 章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
第88 章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
第89 章 短篇幼兒童話故事150字
第90 章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從事愈宜為
第91 章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
第92 章 愿書萬本誦萬遍,口角流沫右手
第93 章 影響孩子一生的世界經典童話故
第94 章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
第95 章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
第96 章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
第97 章 兒童童話故事文字版大全精選
第98 章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
第99 章 不據山河據平地,長戈利矛日可
第100 章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畫臣能
第101 章 100個公主故事公主的貓
第102 章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
第103 章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
第104 章 公退齋戒坐小閣,濡染大筆何淋
第105 章 走進天堂的裁縫的故事
第106 章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
第107 章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
第108 章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
第109 章 編一篇有趣童話故事3個
第110 章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與三五相攀
第111 章 春窗曙滅九微火,九微片片飛花
第112 章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
第113 章 編一篇有趣童話故事3個
第114 章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
第115 章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
第116 章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
第117 章 兒童童話故事800字
第118 章 句奇語重喻者少,讒之天子言其
第119 章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軒與
第120 章 文成破體書在紙,清晨再拜鋪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国产高清av在线播放|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 看黄网站在线看|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动漫精品专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jizz黄色片| 女人18毛片a级毛片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天天中文字幕人妻| 深夜a级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一级黄毛片| 香蕉视频a级片| 女人双腿搬开让男人桶| 久久亚洲免费视频| 欧美特黄一免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在线看| 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免精品费网站| 中文字幕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片在线| 免费a在线观看| 色哟哟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视频| 调教贱奴女警花带乳环小说| 国产精品四虎在线观看免费| gogo全球大胆专业女高清视频 | 公和我做好爽添厨房| 豪妇荡乳1一5白玉兰| 国产最新在线视频| 91看片淫黄大片一级在线观看| 小说区综合区首页|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欧美性69式xxxx护士| 亚洲色图激情文学|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激情五月婷婷网| 国产精品视频无圣光一区| eeuss影影院www在线播放| 性生活大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