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詠蟬三絕》指的詠蟬譯賞是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絕唐《在獄詠蟬》,李商隱的詩注釋翻《蟬》,都是詠蟬譯賞唐代托詠蟬以寄情的名作。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絕唐非是詩注釋翻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詠蟬譯賞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絕唐牢騷人語。
作品參考:虞世南《詠蟬》 駱賓王《在獄詠蟬》 李商隱《蟬》
作品原文
詠蟬三絕
詠蟬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詩注釋翻流響出疏桐。詠蟬譯賞
居高聲自遠,絕唐非是詩注釋翻藉秋風。
在獄詠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詠蟬譯賞南冠客思深。絕唐
不堪玄鬢影,詩注釋翻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蟬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虞世南的《詠蟬》解析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最早的一首,很為后人稱道。首句“垂緌飲清露”,“垂緌”是古人結在領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像下垂的冠纓,故稱“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息于高處,餐風飲露,故為“飲清露”。這句寫出了蟬的清華俊朗的特點。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干的高挺,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 “流響”寫蟬長鳴不已,悅耳動聽,用一“出”字,將無形的聲音傳送寫得可感可見。這句雖只對蟬聲遠傳進行了描寫,讀者卻已可窺蟬的高標逸韻。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借助秋風的傳遞所致,詩人卻別有會意,強調這是由于“居高”使然。這種獨特的感受蘊涵一個真理:立身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權貴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真如俗話所說,“是金子總會發光”。兩句中的“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頗顯大氣。這兩句看似寫蟬,實則帶有自況的意味,表達出詩人對自身內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聯系到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贊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虞世南此處表現出來的自信該不為過吧。
駱賓王的《在獄詠蟬》解析
這首詩作于高宗儀鳳三年。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怒武后,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首聯在句法上運用對偶,寫法上啟用比興,以蟬聲來逗起客思。詩一開始即點出時間:秋天,蟬在日漸蕭瑟的秋日鳴叫著;地點在獄中,作為“南冠”(囚徒)的詩人,身心不得自由。落魄加上孤寂,此時詩人更加深深懷念家園了。
頷聯一句寫蟬,一句寫自己,以“不堪”和“來對”將物我聯系在一起。自己大好的青春,經歷了政治上種種折磨已經消逝,頭上增添了星星白發。在獄中看到這高唱的秋蟬,還是兩鬢烏玄,不禁自傷老大,同時想到自己的少年時代,也何嘗不如秋蟬高唱,而今不但一事無成,還鋃鐺入獄。同時“白頭吟”又是樂府曲名,相傳西漢時司馬相如對卓文君愛情不專后,卓文君做《白頭吟》以自傷。這里,詩人巧妙地運用了這一典故,進一步比喻當權者辜負了詩人對國家一片忠誠之愛。
頸聯純用比興手法,兩句無一不在說蟬,也無一不在說自己。“露重”、“風多”比喻政治環境惡劣,“飛難進”比喻自己仕途郁郁不得志,“響易沉”比喻自己言論受到壓抑,不自由。蟬如此,自己也如此,詠物詩寫到這種境界,真算是物我融混了。此處與杜甫《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異曲同工之妙。
尾聯再接再厲,仍用比興。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有誰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呢?自己品性高潔,不為世人了解,反被誣陷入獄,正如屈原在《離騷》中所唱的“世渾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此時有哪一個肯替自己雪冤呢?而今患難之中,惟有蟬能為我高唱,也只有我能為蟬長吟。
李商隱的《蟬》解析
這首詠蟬詩,詩人抓住蟬的特點,結合自己的情思,“為情而造文”。詩中的蟬,也就是詩人自己的影子。
首聯聞蟬鳴而起興。“本以高難飽”蟬棲息于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自己因為人清高,所以清貧。“徒勞恨費聲”,蟬由“難飽”而發出的鳴叫聲,哀中有恨。此種鳴叫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所以是徒勞的。自己因清貧而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但這樣的陳情也是白費的。蟬本無情,無所謂“難飽”與“恨”,其實“難飽”和“恨”的正是詩人自己,只是詩人將這種感情寄寓在蟬身上來表達,更顯中國詩歌的含蓄之美。
頷聯將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了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叫聲到五更時分已稀疏得快要斷了,可是一樹的葉子兀自綠著,并不為蟬鳴的“疏欲斷”而悲傷難過,顯得那樣冷酷無情。此處涉及到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一樹的碧綠本無關涉,而詩人卻怪樹的無動于衷,其實責怪的是有力者不肯出手相助,使自己困頓尷尬的遭遇不能改變。如此看來便順理成章了。
頸聯拋開詠蟬,轉到自己身上,將感情挑得更明。“薄宦梗猶泛”,詩人在各地當幕僚,是個小官,辛苦輾轉,好象大水中的木頭到處漂流。這種不安定的生活,使他頓生思鄉之情。同時“田園將蕪”,思歸的理由又多了一層。這兩句看似與上文的詠蟬無關,其實正因官小祿微,所以“難飽”“費聲”,得力者“無情”,才使詩人動了歸隱之心。
尾聯又回到詠蟬上來,用擬人的方法寫蟬,同時呼應開頭,首尾照應。蟬的鳴叫聲提醒我這個與之境遇相仿的小官,“舉家清貧”勞心傷神的漂泊生活不如歸家弄田。
同為詠蟬,同樣工于比興寄托,但由于作者的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卻呈現出如此殊異的面貌,構成了如此富有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以上三篇,堪稱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虞世南的《詠蟬》譯文
蟬垂下像帽帶一樣的觸角吮吸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稀疏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聲遠傳的原因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而不是依靠秋風。
駱賓王的《在獄詠蟬》譯文
深秋季節西墻外寒蟬不停地鳴唱,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怎堪忍受正當玄鬢盛年的好時光,獨自吟誦白頭吟這么哀怨的詩行。露重翅薄欲飛不能世態多么炎涼,風多風大聲響易沉難保自身芬芳。無人知道我象秋蟬般的清廉高潔,有誰能為我表白冰晶玉潔的心腸?
李商隱的《蟬》譯文
你棲息在樹的高枝上,餐風飲露,本來就難以飽腹,何必哀婉地發出恨怨之聲?這一切其實都是徒勞的。由于徹夜鳴叫,到五更時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樹依然如故,毫無表情。我官職卑微,像桃木偶那樣四處漂泊,而故鄉的田園卻已荒蕪。煩請你用鳴叫之聲給我敲響警鐘,我的家境同樣貧寒而又凄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