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愚人食鹽》,愚人譯佛家寓言。食鹽釋翻出自《百喻經(jīng)》。文言文原文注這個(gè)故事告訴我們:一是愚人譯看到事物內(nèi)部的聯(lián)系,不能單一形而上學(xué)的食鹽釋翻看問題,二是文言文原文注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gè)限度,恰到好處時(shí)美妙無比,愚人譯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食鹽釋翻哪怕是文言文原文注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
作品原文
昔①有愚人,愚人譯適②友人家,食鹽釋翻與主人共食,文言文原文注嫌淡而無味。愚人譯主人既聞,食鹽釋翻乃益③鹽。文言文原文注食之,甚美②,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緣⑦有鹽故?!北∧褐良遥敢丫呤?。愚人曰:“有鹽乎?有鹽乎?”母出鹽而怪之,但見兒唯食鹽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鹽中?!庇奕耸雏}不已,味敗,反為其患④。天下之事皆然⑤,過則非唯⑥無益,反害之。
作品注釋
1、昔:從前
2、適:到……去
3、益:增加
4、甚美:(味道)很美。甚:十分,非常
5、患:害
6、然:這樣
7、唯:只
8、緣:因?yàn)?br />9、適:到...去
10、乃:于是就
11、故:原因
12、薄暮:黃昏
13、具:準(zhǔn)備、置辦
14、出:拿出
15、怪:對...感到奇怪
16、安:怎么
17、咸:盡,全部都
18、已:停止
19、味敗:口味敗壞
20、為:成為
21、皆:一樣
22、非唯:不僅
23、益:好處,益處
24、之:指代自己
25、反:反而
26、所以:……的原因
作品譯文
從前,有一個(gè)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和主人一起吃飯,他嫌主人煮的菜肴沒有味道。主人聽到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鹽。他吃了后,覺得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有了一個(gè)想法:因?yàn)橛辛他},所以菜美味。靠近傍晚回到家,母親已經(jīng)準(zhǔn)備好飯菜。他說:“有鹽嗎?有鹽嗎?”母親拿出鹽覺得這件事很奇怪,只看見自己兒子只吃鹽不吃飯菜。母親說:“怎么可以這樣?”愚人說:“我知道天下的美味盡在鹽中?!庇奕瞬煌3喳},口味敗壞,反而變成他的禍害。天下的事情都一樣,過了就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弄巧成拙。
文言知識
適:“適”是個(gè)多義詞,指“恰巧”,“正值”,“安逸”,也可指“到”,“到......去”。上文“適友人家”,意為到友人家去。又“適江南”,意為到江南去;“同適故鄉(xiāng)”,意為一同到故鄉(xiāng)去
作品主旨句
天下之事皆然,過則非唯無益,反害之。
作品啟示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gè)限度,恰到好處時(shí)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所以,凡事均有度,過猶不及。
作品原文(版本二)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①,嫌淡無味。主人聞已②,更③為益④鹽。既⑤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fù)多也?”愚人無智,便空⑥食鹽。鹽已口爽,返為其患?!栋儆鹘?jīng)》
作品注釋
1、食:食物。
2、聞已:聽罷。
3、更:再次。
4、益:增加。
5、既:已經(jīng)。
6、空:空口。
7、口爽:口味敗壞。
8、所以:什么的原因。
9、復(fù):再。
10、爽:差、敗壞。
11、智:智慧。
12、故:緣故。
13、返:反而。
14、患:禍患。
15、昔:從前。
作品譯文
從前有個(gè)愚蠢的人,到朋友家。主人給他食物,食物嫌淡而無味。主人知道之后,于是添加鹽。加了鹽,食物就味美,于是(他)自言自語說:“之所以味道鮮美,是有了鹽的緣故。很少就如此,何況又多了?”這個(gè)愚蠢的人沒有智慧,就只吃鹽。味覺敗壞,反而成為他的禍患。
作品啟示
1.任何事情都要有個(gè)“度”,過與不及都不合度,食鹽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2.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gè)限度,恰到好處時(shí)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變成了謬誤。所以,凡事均有度,過猶不及。
佛典故事
從前有一個(gè)愚笨的人,有一天到一個(gè)很遠(yuǎn)的朋友家里去。主人便很殷勤地招待。并煮了好幾道好菜招待這位客人,可是忘了放鹽,所以每道菜都淡而無味。這位客人對主人說:“你今天燒的菜都很名貴,可是淡了一點(diǎn),所以不太好吃?!敝魅苏f:“啊!我忘了放一樣?xùn)|西!”于是到廚房拿了些鹽,放進(jìn)每一道菜,攪拌了一會兒再請客人嘗嘗,這回每道菜都很美味可口。問主人說:“你放了些什么,菜就那么好吃?”
主人說:“放鹽呀!之所以每樣菜都好吃,是因?yàn)橛宣},鹽是百味之源?!鄙等艘詾辂}既然那么好吃,回去每餐都買鹽來吃好了,省得煮那么多菜。于是到了街上買了一大包的鹽,回到家里急忙打開,抓了一把放進(jìn)嘴里,苦澀不堪,以為是被那位朋友騙了。
各位大眾,世間各人有各人的智識,知識也有高高低低的差別。知識是改造自己和利益他人的武器。若是智識用之不當(dāng)!也可能毀滅自己、和危害社會。更是要用得不偏不倚,才能發(fā)揮效用。
比喻貪吃好玩,與斷食偏食都不適中。過分的享樂與吃苦主義都有偏。世間萬事必須適中,過與不及都可能壞事。又比喻有些人做事不負(fù)責(zé)任,可能一生一世都一事無成,過分的熱衷名利,也會造成爭奪計(jì)較而造惡業(yè),或勞碌一生,與煩惱糾纏不休,乃至生生世世都輪回不息。
世間萬事做得適中,即成功立業(yè)。物用之得適即物物皆良,人用之得適即人盡其才。時(shí)、地、人、都恰到好處,即事事皆通,否則事事都障礙。世間事事物物皆須靠我禪宗的祖師,往往一言半句即開啟人的智慧—開悟。有人一生埋在禪堂里,埋在經(jīng)典里參研,都不能開悟何故?機(jī)緣也、善根也、智慧也、對機(jī)對法,遇緣即應(yīng)。否則多費(fèi)工夫也沒有受用,所以佛法一點(diǎn)點(diǎn)都很能受用,無善根無緣分的人再多亦沒有用。
有些不法的人說:‘德行一斤值多少錢?’他們視道德良善一文不值!可是對于修行的人來說,德行乃是無上的至寶。一樣一種東西,有的人如寶貝一樣,有的人視如糞土,這就得看人的用途了。就好像有某些信仰佛教的人說:我沒有空念佛,也沒有空用功修行,待兒女長大以后,才來好好用功。
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shí),真的一點(diǎn)空都沒有嗎?我想不是的,都是名和利填藏滿了腦子里,那里有空呢?有信心的人把佛法當(dāng)做至寶,沒有信心的人把佛法當(dāng)做閑時(shí)的消遣品!能不能受用佛法就是在這里。能受用的人,就是一點(diǎn)一滴也當(dāng)作寶貝,而受持奉行。不能受用的人,就是聽多了,返而變成‘。本則故事意義就在這里。